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於崇文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6月12日5時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國務委員肖捷,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等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致電哀悼或送花圈,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湖北省委書記王蒙徽,湖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應勇,湖北省政協主席孫偉,湖北省委統戰部部長爾肯江·吐拉洪等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屬致以慰問。
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鵬大、殷鴻福、張國偉、金振民、王成善、彭建兵、成秋明、謝樹成等發來唁電,對於崇文院士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其家屬致以誠摯慰問。
中央組織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教育部、自然資源部等,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學會等,湖北省委、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協等,湖北省委組織部、湖北省委統戰部、湖北省教育工委,湖北省科技廳、湖北省地質局、湖北省自然資源廳、武漢市科技局等,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屬致以慰問。
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河北地質大學等發來唁電,畢孔彰、余際從、王堅、曹運等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屬致以慰問。
寧波市人民政府、中共寧波市鎮海區委、寧波市科協院士和海外智力服務中心、上海市南洋中學、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等單位發來唁電,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對家屬致以慰問。
於崇文院士生病期間,學校黨委書記黃曉玫、校長王焰新等校領導通過走訪、電話等多種方式對於崇文院士及其家屬表示關心慰問,對相關工作做出安排布置。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全體校領導對於崇文院士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向其家屬致以誠摯慰問。
中國地質大學全體師生深切緬懷於崇文院士,立志傳承其“學習思考,鍥而不舍;探索創新,攀登不息”精神,不斷為建設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而奮斗。
於崇文先生1924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海。1943年高中畢業輾轉8省獨自求學,次年考入西南聯大,1946年轉入北京大學學習,195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并留校任教。1952年并入剛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先后任教于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高級顧問,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顧問,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委員、顧問,元素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於崇文先生是我國地球化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早年從事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參與籌建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探礦專業,1962年與曹添教授、張本仁院士合作,編寫出版了國內最早的《地球化學》教材。
於崇文先生一生致力于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探索地球科學由描述性學科走向精確定量學科之路,先后開辟和發展了5個創新的學術領域,并為此畢其一生。
將多元分析系統全面地引入地質—地球化學,推進地球科學定量化。於崇文先生是我國數學地質的早期創始人之一。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系統全面地引進數學地質的理論和方法,1980年編寫出版《數學地質的方法與應用——地質與化探工作中的多元分析》,促進了地質科學的定量化。這部專著是我國最早、也是迄今為止介紹多元統計分析最系統的巨著。
以耗散結構理論為基礎,探索“區域地球化學”新學科的誕生。20世紀70年代晚期至80年代初期,耗散結構理論剛在國際科學界興起,於崇文先生就敏銳地察覺到其普適的重要性。他在地球化學場時空結構分析的基礎上,開始應用耗散結構理論探索和研究地球化學場時空結構的形成機理和穩定性,進而提出了全新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并開展了南嶺地區的區域地球化學研究,1987年出版了《南嶺地區區域地球化學》專著,發展了地球化學的“區域地球化學”分支學科。
將動力學與成礦作用相結合,開辟“成礦作用動力學”的礦床成因研究新方向。於崇文先生在我國率先研究“成礦作用動力學”,揭示了成礦作用的驅動力、運行速率和機制及其時間演化和空間分布,開拓了礦床成因理論和成礦規律研究的新領域。先后開展了地球化學過程的動力學實驗研究,是我國最早開始高溫高壓水—巖反應動力學實驗的先驅之一;應用量子力學計算模擬礦物結晶過程,引進和發展了量子地球化學學科方向;應用動力系統分析方法、滲濾理論和混沌理論研究成礦物質的遷移和富集,開拓了礦床成因理論和成礦規律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成礦作用動力學”領域的學術基礎。先后于1988、1993、1998年出版了《云南個舊錫-多金屬成礦區內生成礦作用的動力學體系》《熱液成礦作用動力學》和《成礦作用動力學》3本專著。
探索地質系統復雜性的本質,促進地質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本世紀以來,於崇文先生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質科學相結合,對地質—成礦系統進行探索與研究,提出了“地質作用及其時空結構是一切地質現象的本質與核心”的自然哲學理念,進而將復雜性科學中的自組織臨界性、瞬態混沌、混沌邊緣和弱混沌四大前沿領域和地質系統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了地質系統復雜性理論,并出版了同名專著《地質系統復雜性》(上、下卷)。
提出“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的成礦新理論與探索礦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於崇文先生運用復雜性科學研究礦產資源的形成與發展,提出了成礦系統復雜性理論——“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這是一種全新的、不同于前人的成礦理論,是關于礦床成因與成礦規律的一項重要突破。先后出版了《礦床在混沌邊緣分形生長》(上、下卷)(2006)《南嶺地區區域成礦分帶性》(2009)《南嶺地區目標斑圖式區域成礦分帶》(2015)等專著,使地質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
於崇文先生一生潛心于地學基礎理論研究,長期致力于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研究與地球科學相結合,為使地質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奮斗一生,開創了“地質系統、成礦系統復雜性科學”的創新學術領域。
於崇文先生學術卓越,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88),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2007),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二等獎(1990),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1988)、二等獎(1985,1990,1997,2003),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1)等多項獎項。
於崇文先生篤志育人,鼓勵學生在前沿方向自由探索,注重學術平等交流,先后培養了20余位博士研究生、10余位碩士研究生,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科技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為我國高等地質教育和科學研究做出了杰出貢獻。
於崇文先生從事地質學教學和科研工作七十余載,科研建樹豐碩,桃李滿天下,為我國地質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勤于思考、鍥而不舍、探索創新、攀登不息,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科學與教育事業。他淡泊明志、樂觀豁達、謙虛謹慎、為人正直,用敬的涵養,成為一棵參天的大樹。
於崇文先生始終保持一名地質工作者寬廣的胸懷、遼遠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操。晚年生活儉樸澹泊、從容淡定,與夫人蔣耀淞老師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共葆良好家風,耄耋之年與疾病抗爭、與時間賽跑,充滿著堅韌而頑強的生命力。
於崇文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中最后一位離世的西南聯大學生。那段求學的崢嶸歲月,鑄就了他抱瑜握瑾的純真品質、士之諤諤的錚錚鐵骨、兼容并蓄的學術涵養,也造就了他百歲老人的傳奇人生。
於崇文先生的辭世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國地學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在地質科學精確化和地質系統及成礦系統復雜性科學方面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他留給我們的巨大科學財富。一生踐行的“學習思考、鍥而不舍、探索創新、攀登不息”16字學習工作總結,是他留給我們的諄諄教誨。地質報國、止于至善的高尚情操和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們沉痛悼念於崇文先生!
我們深切懷念於崇文先生!
於崇文先生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