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學科涵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藝術學等門類,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2個一級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
經過多年建設,學校形成“一校兩區五基地”的現代化生態型校園格局:現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兩個校區,南望山校區位于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山清水碧,校園風景秀麗;未來城校區坐落在武漢新城中心片區、是武漢“最早迎接朝陽”的地方;學校相繼在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歸和湖北巴東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學校校園占地總面積147.5萬平方米,校舍總面積141.7萬平方米。學校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體育場館等相關配套設施,以及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逸夫博物館,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
學校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不改,特色、高水平發展的定位不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追求不改,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本色不改,堅持弘揚“嚴在地大”的校風學風,著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質人才,著力為解決區域、行業乃至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學校秉承“強化特色、爭創一流、依法治校、開放包容”的治校理念,營造“獨立思考、嚴謹治學、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圍,以提高辦學質量為中心,大力實施人才強校、科技興校和開放活校戰略,構建優越而獨特的教學和科研環境。當前,學校正以“美麗中國 宜居地球:邁向2030”為戰略主題,圍繞教育創新與人才培養、學術創新與社會參與、全球視野與國際交流、文化創新與價值引領、治理變革與管理創新5個方面的戰略重點,以更高水平開放、更深層次改革、更高質量創新,加快建設地球科學領域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員工3400余人,其中教師1910人,教授507人、副教授886人,博士生導師669人。學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及同等層次人才47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及同等層次人才95人。擁有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15名湖北省教學名師。涌現出“全國最美教師”殷鴻福,“全國模范教師”焦養泉、李歡歡,“全國優秀教師”李德威,地質學教師團隊和礦產勘查教師團隊2個“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一批師德師風先進典型。
學校圍繞學科前沿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構建以地球科學為主導,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生態系統,現有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6個湖北省重點學科,5個湖北省優勢特色學科群?!暗刭|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在全國歷次學科評估中均位居前列。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農業科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11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化學進入前1‰,地球科學進入前1?。有23個學院、70個本科專業,擁有34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17個省級一流專業、5個湖北省優勢特色學科群。有34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自主設置二級交叉學科,1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共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4萬人,包括本科生1.9萬人、碩士研究生1.2萬人、博士研究生0.2萬人,其中國際學生0.1萬人;成教及網絡教育注冊學生2萬余人。
學校現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原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2個人才培養基地;地質學、地球物理學2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學校擁有完善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54個實踐教學基地,其中周口店實踐教學基地被譽為“地質工作者的搖籃”,是“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
學校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全程貫通、空間聯通、隊伍互通、內容打通、評價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夯實“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學科培養、跨平臺培養、跨文化培養”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養模式,打造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HCUG2),牽頭組建了“地學類專業實踐教學聯盟”,成立了長江教育創新帶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合作體。學校學生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英語競賽、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屢獲佳績,涌現了一批以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畢樂宇、大學生自強之星王紹然、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袁復棟、陳晨、王奉宇,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翁新強、韓磊、王奉宇等為代表的優秀學生。
建校70余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30余萬名高級人才,包括以國務院原總理溫家寶同志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以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第一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47位兩院院士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以中石化董事長侯啟軍等為代表的優秀企業家。學校擁有59個全球校友會,并不斷通過健全組織體系促進海內外校友與學校事業發展同頻共振。
學校始終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健全新型舉校體制,持續強化有組織科研,在地質學、礦產資源能源、地質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地理信息系統與測繪、材料科學與化學、經濟與管理等研究領域具有特色和優勢。
學?,F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107個,其中國家級科研平臺8個(包含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科技部國合基地1個,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省部級科研平臺58個。有科睿唯安(原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12人,愛思唯爾“高被引學者”26人。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EI Compendex收錄,《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收錄,《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入選為CSSCI來源期刊。學校圖書館館舍面積4.6萬平方米,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以地學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為師生提供了有效的文獻資源保障。
2010年以來,學校教師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8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科技獎勵90項,獲“中國科學十大進展”1項、“十大地質科技進展”2項。
學校堅持立足學科特色與優勢,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學校實施政產學研用合作計劃、名企合作計劃,圍繞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先后與重慶、云南、山西等省級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石化、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20余家龍頭企業開展深度戰略合作。
學校全力服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助力云南施甸、湖北竹山順利脫貧摘帽,定點幫扶成效突出,連續被中央和湖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評價為最高等次“好”,入選第八屆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
學校積極圍繞戰略性礦產資源、新能源、新材料、綠色環保、氫能與儲能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進行產業布局,深度融入國家、區域與地方創新發展網絡,建立深圳研究院、廣州南沙地大濱海研究院、內蒙古研究院等產學研平臺和產業孵化基地,與地方政府共同培育創辦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省長江生態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地大(宜興)功能材料與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業。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72所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建有保加利亞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
學校不斷加強地球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2012年,學校牽頭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為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發展共贏搭建平臺;2022年,學校舉辦“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發布《武漢共識:新地學教育倡議》,加強中外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學校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建設“絲綢之路學院”“約旦研究中心”和“絲綢之路地質資源國際研究中心”,參與籌建“中約大學”,共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學合作研究中心武漢學院”“中國—東盟地學合作中心東盟學院(武漢)”“中國—中非地學合作中心非洲學院”“‘一帶一路’國際地學教育培訓中心”等,為沿線國家綠色發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撐。
學校全面加強文明校園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實施“地質報國”時代新人鑄魂工程,打造“美麗中國講師團”“紅色之聲”等宣講團隊,建設獲批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大學生長江大保護”“長江源科考”等品牌社會實踐平臺,打造“世界地球日”“宜居地球科普大講堂”等地學科普平臺。學校原創話劇《大地之光》11年巡演60余場并獲得全國高校校園文化成果特等獎,學校入選教育部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編鐘藝術”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逸夫博物館入選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校史館入選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學校具有優良的體育傳統和雄厚的體育基礎,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中累計獲得金牌270余枚,銀銅牌600余枚。學校以登山運動為主要特色,被譽為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的“黃埔軍?!保瑢W校登山隊是國內首支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大學登山隊,截至目前共有16人29人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登頂珠峰人數最多、人次最多的高校。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