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徐燕 劉安璐 彭磊 隋吉祥)高校博物館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二課堂,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任務。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開展以來,逸夫博物館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工作要求,積極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開啟“服務+”育人模式,努力為學校人才培養貢獻文博力量。
服務+化石 點亮學子科技之光
在逸夫博物館化石修復室里,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地球科學學院2020級博士生王奉宇常常和同學一起整理腕足類動物化石標本。
王奉宇和同學在整理化石標本 李富強攝
王奉宇從小熱愛石頭,2014年進入我校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專業學習,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參觀了逸夫博物館后,他愛上了這里豐富的化石、礦物標本,從此成了逸夫博物館的常客。
大二期間,王奉宇在湖北利川發現了306枚腕足動物化石,其中有一種從未發現的全新物種,他將這個創新性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以此為基礎,他參加了湖北省第十一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得特等獎,并獲得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此后陸續獲評“2018年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
逸夫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化石標本 徐燕攝
碩博連讀師從宋海軍教授后,王奉宇主攻腕足類化石。2021年3月,1957屆校友張研向學校捐贈了5000余塊化石標本,這批化石標本迅速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主動向逸夫博物館陳晶博士提出,配合博物館老師一起整理這些化石,發揮其應有的科研、科普價值。
目前,袁志偉等5名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的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也投入到這批化石的分類、整理工作中。經過半年的工作,已整理出3000余塊,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可以完成所有化石的整理和鑒定工作。
逸夫博物館2021年11月新建的標本庫 葛文靚攝
逸夫博物館是科技部“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的主要參加單位之一,負責我校科研項目產生的地質標本的征集、保存和共享。為給廣大師生創造更好的科研環境,逸夫博物館設立了化石修復室,吸引了60余名學生參與,修復了上千塊化石標本。2021年,逸夫博物館拿出專項資金,在五樓新建了標本庫,采購一大批鋼質標本托盤,為“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增加了存儲容量,為科普研學拓展了空間。屆時,儲存在地下庫房的一些精美標本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廣大師生面前。
據李富強老師介紹,僅2021年度,逸夫博物館就為學校教師的3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提供了實物標本和實驗設施,同時向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教學實習開放博物館展廳及展品標本資源,進行教學實習和研學活動。
服務+講解 放飛學子科普夢想
對于珠寶學院寶石系2021級研究生石婷婷來說,到逸夫博物館從事志愿服務,是一件向往已久的事情。
石婷婷在逸夫博物館為游客講解 圖片由本人提供
早在大學期間,石婷婷就對科普講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學校招生辦公室的學生助管,她利用周末、節假日以及業余時間到博物館進行義務講解多達60余次。今年秋季,經過層層選拔,她成為逸夫博物館的一名研究生助管,協助逸夫博物館工作人員從事科普講解、科普文章撰寫等志愿服務工作。
雖然熱愛講解,但石婷婷大學期間并未經過講解方面的專業訓練。成為逸夫博物館的研究生助管后,在逸夫博物館張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她開始進行儀表儀態、組織引導、運氣發聲、講解詞寫作等方面的專業訓練。
“自己從來沒有參加過專業賽事,尤其是全國性的比賽,能行嗎?” 接到全國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推介展示活動的參賽通知后,石婷婷心里直打鼓。“怕什么?你有很好的講解基礎,要走出去,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多學習一點經驗,比賽結果并不重要。”在張莉老師的鼓勵下,石婷婷勇敢地報名參賽。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對張莉和石婷婷都是一個考驗。逸夫博物館平時的接待講解任務重,平時沒有時間訓練,張莉下班后就專門留下來,幫石婷婷確定講解內容,改講解詞,糾正發音,一遍遍進行講解訓練,經常訓練到很晚。
在比賽中如何既突出地大學科特色,又吸引人的眼球呢?經過反復調研和討論,他們把選題定為熒光礦物這種獨具魅力的礦物品種,這也是逸夫博物館一樓重點展陳的一類礦物。
在錄制參賽視頻的過程中,同樣經過很多波折,一次發音不準確,或者動作不到位,就要推翻了重來。就這樣,經過二十余次的反復,終于錄制成功。最后,石婷婷交上了自己最滿意的講解作品《揭開夜明珠的神秘面紗——獨特的熒光礦物》,并最終獲得2021全國高校博物館優秀講解案例二等獎,同時因為熒光礦物這個獨特的選題,獲得了優秀創意獎。
近5年來,在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各學院的支持下,共有60余名研究生來到逸夫博物館,在張莉老師的帶領下,或從事志愿講解,或從事科普文章撰寫,在日常的助管工作中,默默鍛煉和提升自己。
逸夫科普講解隊同學在為游客進行講解 張莉攝
自2008年成立以來,校逸夫科普講解隊常年在逸夫博物館為本校學生、武漢市民、各地游客、海外華人和外國友人提供義務講解。僅2021年,講解隊隊員全年服務人數約3000人,志愿服務時間總數近700小時。2021年6月,該講解隊被評為“2020年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
據圖書檔案與文博部副部長邢作云介紹,2021年,逸夫博物館累計為社會各界提供專業講解近200次,志愿講解服務近370次,為近2000名新生提供了優質的講解服務,解答各類信息咨詢1000余次。在各類講解大賽中,逸夫博物館專、兼職講解員獲得全國二等、三等獎各1項、全國優秀創意獎1項,省級二等獎1人、三等獎4人,市級特等獎1人,逸夫博物館獲得省級、市級優秀組織獎各1項,成功舉辦了湖北省科普講解大賽高校賽區初賽,開啟了逸夫博物館服務育人的新篇章。
服務+直播 探索“傳幫帶”新路徑
唐曉玲在為小朋友講解恐龍化石 彭晶攝
“在漫長演化歷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人類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寶藏,它們是記載地球歷史的‘教科書’,也是破解地球奧秘的‘密碼’“。2021年8月15日,在新華網客戶端“追憶遠古生命足跡,云游地球歷史長廊——云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直播活動中,逸夫博物館講解員唐曉玲作為直播主持人,攜手自然資源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徐世球一道走進逸夫博物館,向觀眾普及地質變遷和生命演化。節目播出后,共吸引了53萬網民在線觀看。
唐曉玲是藝術與傳媒學院2018屆研究生,2020年1月來到逸夫博物館從事講解員工作。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她何以從一個“科普講解新人”化身為“網上直播大咖”?這要從逸夫博物館重視人才培養“傳、幫、帶”的傳統說起。
講解員是溝通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橋梁和紐帶,是文化的傳播者,更是博物館的代言人。逸夫博物館長期高度重視講解員的選拔、培訓工作,在講解員進入館內后,不僅針對個人特點制定培訓計劃,還經常請校內外地質專家、資深講解員來授課,或選送講解員到校外參加各種形式的線上線下培訓,以傳、幫、帶的形式,補齊講解員在專業能力和經驗上的不足,為提供更優質的導覽服務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2021年,除承擔新華網的直播主持外,唐曉玲還承擔了湖北省慈善總會的“童游學 共成長”主題國際兒童節游學直播活動,與湖北經視主持人張佳慧一起,為困境兒童提供了人文關懷。此外,她還獨立制作了四期“博物循聲”欄目,在博物館微信和網站推出,以甜美的聲音、專業的知識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博物館參觀學習。
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逸夫博物館選派唐曉玲參加了2021年湖北省文博系統紅色故事培訓班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博物館講解大賽”,不僅為講解員提供了一個展示、學習、交流的平臺,還引導和鼓勵她們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在大賽中,唐曉玲以《艱難困苦 玉汝于成——感懷當代優秀水利工作者張國旗》為主題,講述了地大年輕校友為了幫助家鄉解決缺水問題而無私奉獻的短暫一生,獲湖北選拔賽專業組三等獎。
參觀逸夫博物館的游客絡繹不絕 葛文靚攝
2021年,憑借出色的對外服務,博物館榮獲2021年湖北省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單位、武漢市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文博系統“十佳研學課程”、第二屆“我身邊的化石”科普創作大賽優秀組織獎等榮譽。
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劉先國表示,作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逸夫博物館將不斷提升文化服務力和對外影響力,通過一系列暖心舉措,把“我為師生辦實事”落在實處,為廣大師生提供有深度、有溫度的黨史學習教育服務和校園文化服務,助力學校構建以地學文化為顯著特色的文化育人體系。 (文字編輯王俊芳)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