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银河赌场直营1900com-澳门银河赌场网址多少

地大要聞

擦亮地學科普名片:逸夫博物館建設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紀事


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燕 陳晶 劉安璐 隋吉祥)近日,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認定名單公布,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以下簡稱“博物館”)繼1999年、2006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之后,再次入選。據悉,2013年度該館曾被評為“優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伊始,博物館內游人如織 彭晶 攝

建館以來,博物館緊密結合時代需求和學校辦學特色,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不斷豐富館藏資源,深入挖掘地學文化內涵,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構建起大學生、中小學生、社會公眾為主體的立體科普教育體系,成為國內地學科普的閃亮名片。

引進來 “網紅打卡地”講好生態文明故事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博物館。學校南遷武漢后,于1982年校慶30周年時重建并對外開放。經過40年的發展,博物館已成為國內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是國內高校博物館首家4A景區,獲得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武漢市十大博物館等一系列榮譽。

建館之初,博物館就致力于地學科普教育工作。40年來,博物館積極引進社會資源,講好地球故事和生態文明故事,科普受眾達上千萬人次。

中科院院士殷鴻福教授開講地球科普大講堂 彭磊 攝

為提升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博物館組建了包括院士、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科普講師、志愿者等在內的百余人科普團隊,李四光先生外孫女鄒宗平女士也在其中,專業領域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天文學等。針對近年來公眾關注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等地學科技問題,博物館開辦《地球科普大講堂》,開講70多場,輻射170余萬人次。與此同時,博物館還開設了《礦物寶藏大發現》等20余門原創科普課程,成為傳統課堂的有效補充。

小朋友體驗“博物館奇妙夜” 葛文靚 攝

“夜晚的博物館是什么樣子呢?當太陽最后的光芒消失在地平線上,博物館的一切真的會像好萊塢影片中《博物館奇妙夜》一樣活過來嗎?假如恐龍醒來,是否會上演一場恐龍大戰?”國家“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博物館全力打造課后科普服務體系。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重點突出青少年科普活動趣味性、探索性、好奇性和創造性,開展“博物館奇妙夜”等活動,通過地質科普親子游、拼化石、做拓片,實現與恐龍做“鄰居”,孩子們在這一晚不僅能夠獲得超值的體驗,還能收獲課本上沒有的地學知識,僅2021年下半年,就吸引了7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長報名參與。

小學生在達爾文實驗站進行科學體驗 陳晶 攝

走進博物館科普教室“達爾文實驗站”,工作臺上整齊地擺放著顯微鏡、防護鏡、手捻、氣吹、刷子等操作工具。“在這里,小朋友可以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化石修理。零距離地接觸來自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可以激發小朋友對自然和科學的熱愛。”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劉先國說。

近年來,每年有超過百所湖北省內外中小學、幼兒園走進博物館,進行科學體驗活動,如面向高中生開展了“科技英才”項目,讓學生完整參與從制定選題到結題匯報的科學工作,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科學思維;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識競賽,以講好地球故事,傳播科學精神為目標引領,提升綜合素質。同時,博物館還承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地大分營系列活動、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夏令營、湖北來鳳貧困山區學生夢想之旅夏令營、中學生科學夏令營等多個夏令營、開放日等,成為中小學生“網紅科普打卡地”。

在第5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上,中科院院士、校長 王焰新,副校長賴旭龍與嘉賓、學生代表共同發起“敬畏自然 保護地球 綠色發展 低碳生活”的倡議 張玉賢 攝

憑借不斷提升的服務能力和社會美譽,博物館成為湖北省、武漢市多場科普類重大活動的主會場。2018年以來,博物館連續承辦了湖北省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周啟動儀式、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業務培訓,聯合承辦中國(武漢)地學科普教育國際論壇、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第六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參加湖北省科技活動周、世界博物館日、全國科普日等主題科普活動,社會反響強烈。

博物館聯合常州中華恐龍園在武漢華中里小學舉辦科普講座 胡璐 攝

2018年,博物館聯合常州中華恐龍園推出“愛恐龍 愛科學”系列主題公益科普講座進校園活動,迄今已開展四季,走進了武漢市80余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2萬余名師生聆聽了恐龍主題科普講座,在江城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陣“恐龍熱”。

通過一系列“引進來”的舉措,博物館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補充,同時進一步拓展了博物館的社教事業。2018年以來,博物館先后獲得全國科技活動周重大示范活動先進單位、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先進單位、湖北省校外教育先進單位、武漢市十佳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日活動優秀組織單位等殊榮。

走出去 “行走的課堂”服務社會公眾

作為地學特色的博物館,向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群體進行地學科普教育和推廣普及,與地質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引進來”的種種舉措,為博物館“走出去”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1987年,博物館就在院校博物館中率先向社會開放。1988年,博物館利用黑龍江滿洲龍、多棘沱江龍和合川馬門溪龍等恐龍骨架,配上其他地質標本,在湖北宜昌等16個城市巡回舉辦了“中國大型恐龍展”,參觀人數達60萬。1991年,博物館與東湖風景區管理局合作,舉辦了“地球奧秘展”和“李四光教授生平事跡展”,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不少中小學生參觀后表示立志獻身地質科學事業。目前,博物館每年對外科普服務300天以上。

博物館在隨州開展科普活動 隋吉祥 攝

2018年以來,在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世界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等重要時間節點,博物館通過與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等單位合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開展了“傳播地學知識,弘揚地學文化”等近200場科普巡展,舉辦“學黨史、辦實事、愛科學、愛恐龍”等20余場主題科普講座,傳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

博物館走進云南施甸縣第二完全中學 徐燕 攝

為鞏固國家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2020年10月17日,博物館走進竹山縣茂華中學,為1300余名師生上科普課,布置“美麗多姿的礦物”科普展板,以及化石、礦物標本展臺,并向該校捐贈礦物標本和科普圖書,為中學生們奉獻了一場地學科普盛宴;2021年5月31日,博物館走進學校定點幫扶縣——云南省施甸縣,通過開展科普講座、地質標本與科普圖書捐贈、愛心捐助、聯合支部主題黨日、采集地質標本等活動,與施甸第二完全中學開展支部結對共建,助力施甸縣教育教學、科技創新等邁上新臺階。據悉,博物館積極與全國各地有需求的學校、鄉村建立合作關系,先后在全國多所中小學開展科普服務,增強學生脫貧意識。

依托學校地球科學科普研究與創作中心,博物館努力進行科普理論研究、作品創作、實踐創新等,形成了包括圖書、線下課程、短視頻、MOOC課程在內的系列科普產品,推介給公眾。其中,《沉睡已久的化石》《地球趣話》《漫游礦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圖書,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獲得多個國家級、省部級榮譽,進一步擴大了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整體得到提升。

創新科普手段 “線上博物館”永不閉館

“在漫長演化歷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人類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寶藏,它們是記載地球歷史的‘教科書’,也是破解地球奧秘的‘密碼’。”2021年8月15日,博物館與新華網聯手,舉辦“追憶遠古生命足跡,云游地球歷史長廊——云游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直播活動。節目播出后,共吸引53萬網民在線觀看。

這是博物館第二次與新華網合作,舉辦網上地學科普活動。2021年大年初五,博物館與新華網科普事業部以“云游”的方式,探訪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海百合,累計瀏覽量超過200萬。2019年起,逸夫博物館開始嘗試網絡直播,目前在斗魚、網易、長江云、嗶哩嗶哩、快手、央視頻等平臺直播近20場科普活動,累計觀看量400萬人次,科學傳播效果突出。

博物館推出線上科普專題展 彭磊 供圖

2020年上半年抗擊疫情期間,博物館暫停開放后,立即組織力量開發了線上逸夫博物館數字全景展館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等線上科普專題展覽,開設了“宅家學科普”“宅家逛逸夫博物館—館藏精品巡展”等科普欄目,打造了“博物循聲”“讓石頭說話”“博物故事”等線上科普服務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好聽好看好玩的線上科普作品和科普小視頻,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會聯合開展線上“戰疫”活動,聯合發起上線全國地學博物館聯盟“自然科普”,承辦湖北省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啟動儀式與系列科普活動,開展了線上“保護地球”主題講座、線下科普作品創作比賽等,打造了“永不閉館”的高校育人實踐基地。

目前,博物館已擁有線上線下全景式展覽平臺,看展不再受時空限制。觀眾在館內掃描二維碼,就能聽講解、看展品介紹。逸夫博物館還與中國科協、教育部、湖北省科協等機構、部門合作,加快構建資源共享傳播平臺,現已加入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可移動文物數據平臺。目前,博物館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的訪問量超過200萬人次。

“科普+提檔升級 科普育人結碩果

建立1個云地質博物館、孕育1個智慧地大人、2個開放式云講壇、3類示范應用、4個支撐平臺的地大特色“5G+生態文明教育體系”……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聯合公示2021年“5G+智慧教育”應用試點項目入圍名單,由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重點參與、學校牽頭申報的“5G+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建設”項目成功入選,學校成為湖北省高校唯一入選該試點項目的高校。

據了解,三維數字博物館已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平臺。“5G+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建設”項目實施后,將利用5G+智慧教育技術,構建5G實景科普體驗平臺,通過人與自然云講堂、時光地球體驗館和云地質博物館,面向中小學生和社會大眾開展科普知識宣傳,加強科普過程中受眾與博物館、科技館及實際場景的實時互聯互通,提升中小學生和社會大眾對生態環境的真實體驗,加深社會大眾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解,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態文明認知素養。

近年來,博物館發揮展覽傳播教育的特殊優勢,將“科普+”進一步上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擔當國家使命。2018年,學校實施“地學長江計劃”。2021年4月,博物館推出了“問道地學 啟賦長江—地學長江計劃展”,將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社會發展所進行的科學研究以科普化的方式展示出來,為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貢獻。

逸夫科普講解隊隊員為游客講解“海百合”化石 張莉 攝

為履行科學創新、立德樹人的歷史使命,博物館近年來協助培育了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逸夫科普講解隊,講解員和志愿者在全國各類科普講解大賽中屢獲大獎,科普育人能力、文化服務力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受到社會媒體廣泛關注。

劉先國表示,逸夫博物館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自然保護與博物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挖掘地學文化資源,推進地學科普教育,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打造地學文化育人新高地作出新貢獻。(編輯程曉龍審稿陳華文)

發表時間:2022-03-02點擊:編輯:張磊

bet365网址主页| 惠安县| 六合彩摇奖结果| 红树林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排名| 大发888 yule| 传奇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三晋棋牌中心| 钱隆百家乐大师| 百家乐官网怎么稳赢| 皇冠网投| 百家乐专业赌博| 百家乐官网老千| 百家乐官网免佣台| 大发888投注网| 百家乐注码技术打法| 百家乐官网蔬菜配送公司| 大发888娱乐城高手| 百家乐视频游戏视频| 澳门百家乐官网破解| 华宝娱乐城| 大发888下载并安装| 百家乐光纤洗牌机如何做弊| 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城大全| 曲阳县| 333娱乐城| 大发888娱乐城官| 真人百家乐是骗局| 爱婴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太阳城娱乐小郭| 百家乐开户送8彩金| 24山方位| 宝马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华盛顿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莆田棋牌迷游戏中心| 娱乐百家乐可以代理吗| 澳门百家乐官网单注下注| 娱乐城百家乐官网技巧| 香港六合彩开奖| 德州扑克教程| 大发888二十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