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校從教近四十年,近年來忽然發現一個我和同事們都感覺難以理解的現象,即近年來入學的大學理工科學生中竟然有一批學生不懂化學。
經了解才得知,因為高考新政規定,高考可以不考化學,因此這部分學生在高中后就不學化學。這真有些讓我們感覺匪夷所思,難道我們長期信仰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老教條而過時了?現今科技的發展不再依賴化學知識,或者有取代化學知識的新途徑?
“不考化學”得不償失
但我自己因為上大學早(78年高考),化學基礎比較差,現在科研工作中明顯感覺化學知識不足,時常自學,并且專門尋求化學或地球化學專家合作或者指導。特別是我們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工作也越來越多地用到化學知識,因為我們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平臺建設的亮點之一就是化學分析技術的提升和分析方法的創新,而且我在實驗室建設中還專門整合了我校分析化學的學科力量。
然而,十分尷尬的是,現在的大學生中未學化學的學生越來越多,甚至我校材料科學與化學學院招收的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中也有一部分是高考未選化學學科的。
對于這種現象,近年來我也與同行、學生,甚至中學老師有一些交流,大家基本上有同感。所不同的是,大學老師和同行科研學者們感覺難以理解,大學生和研究生們也感覺知識缺失的困惑,而中學老師和學生們認為更能集中精力和時間備戰高考,但中學化學老師則感覺無可奈何。
根據我的了解,當前這種高考新政被認為最大的“得”是:給了學生自主選擇權、能夠發揮學生個性、減輕學習負擔等。
但我認為這很值得商榷,恐怕有些“得不償失”。
首先,化學是最基礎的知識,各行各業離不開,更是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其次,化學知識是理解一些物質的根基,是當代科技的創新源頭之一,是很多新技術的突破點;
再者,中學生培養第一位是打牢根基(包括掌握化學知識),在個性發展之前必須要有牢固的根基,而個體化發展應該是大學之后的培養重點;
此外,中學減負要有區分主次,高中課程知識教育除了要為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奠定知識基礎外,也是大眾化知識普及和全民文化素質提高的最后關口。
“平行志愿”的負面效應
近年來,我們一直思考和討論的另一個高考新政改革是關于“平行志愿”所帶來的后續影響。
毋庸置疑“平行志愿”對考生升學帶來公平,一定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學生報填報升學志愿的“憂慮”。但是由此導致的后續結果和影響,無論對國家還是對考生本人,恐怕不全是正面的,甚至有些可以預見的負面效應。
首先,平行志愿招生的直接結果是考生水平分層化,長期必將導致社會分層,這也是當前西方國家(停滯發展)的現狀;
其次,平行志愿必然導致高校分層加劇,強烈制約學科的均衡發展。當前在中國,多數行業性學科的優勢都在先前行業性大學中。現今的高考改革新政“平行志愿”使得這些行業性院校幾乎斷絕了優質生源,無疑極大地制約了學科發展。更重要的是,不能合理地發揮相關學科人才培養的優勢和水平,將極大地制約我國的行業發展潛力;
此外,考生失去個性化發展的機會,即一些非頂尖但素質較高的考生,如果在一些具有學科特色和優勢的高校,可能成為學科優秀人才;但如果他們按考分位置進入到一些綜合性的“高層級”大學后,一般只能服從專業調劑到某些在該校中非優勢的學科,不僅失去個性化發展機會,成才機率也將大打折扣。
應明確中學基礎教育地位
對此,我建議,明確中學基礎教育的地位,既要考慮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求,也要為新時期(小康社會)全民素質提高夯實基礎。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全民小康社會,應盡快普及高中知識教育,只有中小學教育才是全民文化素質提高的最基本保證。在當前科技高度發展階段,知識扁平化發展趨勢是要求高層次人才必須有寬廣的知識基礎,學科交叉成為科技發展的基本動力,而中學(包括高中)教育是打好知識基礎的關鍵,尚未進入個性化發展的階段。
因此,我建議高考不分科,所有中學課程都要統一考試,包括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等。對于考生來說,這才是最公平的,因為全面發展是人才素質的基礎。我認為,所謂對中學生“減負”是個偽命題,因為高考對所有的考生是一樣要求的,是所有考生之間的平等競爭,而高考的目的是人才素質拔尖。
此外,還應取消平行志愿,盡快啟動學科大類招生,消減學校之間的過分差異。分別定位高校人才培養功能,區分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性或學科性高校的辦學模式,分離兩類高校的評價標準,改變政府對高校的支持和投入模式。
文章鏈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5354.shtm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