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嚴冰 攝影 雷龔鳴)3月26日,由我校校長王焰新院士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專項“劣質地下水改良的原位調控理論與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我校南望山校區線下線上同步召開。王焰新,副校長劉杰,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一處處長朱慶平,以及來自國內水文地質領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教授、研究員組成的項目專家組、項目各課題負責人與骨干等60余人參加了項目啟動會。鄧軍院士與環境學院院長史建波教授共同主持會議。
劉杰向與會人員介紹了項目基本情況和項目開展的重要性,并對參會專家表示感謝。
朱慶平代表科技部表達對項目的支持,要求各承擔單位要凝練關鍵科學問題,加強項目管理與組織工作,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合作,注重創新,確保項目穩步實施,解決劣質地下水的實際問題。
王焰新院士對項目背景、技術難點、實施方案、技術路線和考核指標等,進行了全面匯報。王焰新院士、謝先軍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郭華明教授、南京大學吳吉春教授等四位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就各自課題的具體實施計劃、專題分解方案和考核指標方法進行匯報。專家組認真聽取匯報,充分討論和深入交流,對項目實施方案提出了具體建議和完善意見。
王焰新說,下一步將按照專家組意見進行深入論證,夯實研究基礎,完善課題方案,加快研究工作進度,如期完成研究任務。
該項目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專項。由我校作為項目牽頭單位,協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吉林大學和中國地調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共同開展研究工作。項目共設有四個子課題,以快速檢測—成因機理識別—溶質運移模擬—改良技術示范應用為主線,研發砷、氟、氨、氮等典型有害組分含量/形態的原位/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揭示地下水中典型有害組分的遷移富集機理;建立多組分、多相態、多過程耦合影響下典型有害組分的反應性溶質運移模型;闡明水動力驅動下典型有害組分的原位調控去除機理,形成劣質地下水原位調控理論和技術方法體系,并開展示范應用。(編輯 雷龔鳴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