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合影
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單華生)由我校地球生物學團隊謝樹成院士為首席科學家承擔的“海洋儲碳機制及區域碳氮硫循環耦合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近期順利通過科技部的綜合績效評估,以優秀成績結題。這是我校“十三五”期間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所承擔的“全球變化及應對”專項的一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項目針對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碳循環的復雜性,從多時空尺度的古今對比角度,解剖海洋微生物調控的碳循環對碳匯的影響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項目聚焦在南海和黃渤海,重點探討從水柱到沉積物的儲碳機制,并從關鍵地質時期解剖碳循環的生態環境效應,以實現從碳循環的機制到效應的完整連接。
經過6個單位22位骨干成員五年的努力,項目圓滿完成了預定任務和各項考核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并被納入國際科學計劃。項目在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從海洋水柱到沉積物的儲碳、從古到今的碳循環效應等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揭示了海洋儲碳與氮、硫循環具有密切的耦合關系,發現了光合細菌出現氧化硫化氫的基因和酶,揭示了海洋表層溫度升高導致了固氮微生物和氨氧化古菌比例升高,發現了全球變暖引發的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等環境事件導致動物出現生態災難,為預測全球海洋的未來變化提供了重要依據。
項目完成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自然》子刊、《美國科學院院刊》等權威期刊上,被《科學》和《美國科學院院刊》期刊專門撰文系統評述,并被納入西方教科書。項目成果先后4次被納入了“全球變化及應對”的專項工作簡報,對專項目標的實現做出了突出貢獻。項目培養了一支從事海洋儲碳機制與全球變化研究的高水平隊伍,成員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諸多國家級人才,以及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和李四光優秀博士生獎獲得者。
這是謝樹成院士以首席科學家身份完成973計劃項目之后又一個國家級重大項目結題,是地球生物學團隊實現從傳統古生物學科轉型發展的見證,他們在發展地質微生物這一地球生物學科核心領域的同時,積極拓展服務海洋科學與大氣科學的領域。謝樹成主持的111計劃項目于2019年以優秀成績結題并滾動進入111計劃2.0版,他承擔的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也以優秀成績結題,目前正在承擔第三項重點項目。他所主持的科技部、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重大和重點項目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地球生物學的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編輯 王俊芳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