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 時光飛逝,轉眼便是告別。回首望去,地大畢業生用他們高昂的姿態詮釋了青春最靚麗的色彩,或在知識的海洋領航,或在生活的天空翱翔。他們中有人志存高遠,精益求精,也有人甘于奉獻,一絲不茍。青春應當怎樣度過?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答案。
韋仕莉:奉獻自我 發光發熱
韋仕莉是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22屆本科畢業生,本科期間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第十三屆挑戰杯一等獎等榮譽,畢業后她選擇擔任學校第24屆研究生支教團隊長,在支教活動中發光發熱,奉獻自我。
韋仕莉在本科生階段學習十分刻苦,盡管來自貴州省的一個少數民族縣城,但是她從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每一學期的學分績點都在穩步上升,大三學年學分績點4.05,位列專業前10%,并獲得了該年度國家勵志獎學金、校級優秀學生標兵稱號。對于成績,她相信一分耕耘、一份收獲。
韋仕莉的課余生活也豐富多彩。2018年,她加入學校第九屆民族學生骨干班并擔任宣傳委員,這次經歷點燃了她對新聞宣傳的熱情。大學期間,她加入學校大學生記者團,曾任記者團團長,帶領記者團獲得了當年的“年度全國新媒體貢獻獎”榮譽,制作的推文瀏覽量超10萬人次,撰寫文章多次登上校報和新聞網。同時,她也被聘為湖北校媒記者團分管主席,多次統籌舉辦湖北省校媒“新聞沙龍”活動,吸引全省高校校媒工作者前來交流學習,撰寫的稿件多次被中國青年報刊登。新聞宣傳工作的經歷讓她明白,其實人也像所寫的稿件,總要在一次次的修改、打磨中才能熠熠生輝。
大學期間的寒暑假,韋仕莉熱衷于志愿支教事業,共參與8次支教工作,輔導近千名學生,志愿時長超過300小時。2019年,她隨隊去往湖南懷化進行暑期支教。2020年疫情期間,她一邊在家鄉進行返鄉人員名單統計,一邊為遠在吉林通化抗疫人員的子女義務輔導。2021年7月,她帶隊前往山西呂梁,為120余名學生進行義務輔導。她說,支教讓她接觸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師,和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們感受到了真正的志愿者精神。
談及對未來的規劃,韋仕莉希望在接過研支團的學長學姐手中的接力棒后,講好每一堂課,發揮青年去到一線的作用。除此之外,她也希望在支教完的研究生階段,能夠像本科一樣充滿活力,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不斷挑戰自己。
寇俊輝:大膽鉆研探索 擦亮青春底色
寇俊輝是工程學院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屆畢業研究生。畢業之后,他將繼續鉆研,在地大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期間,他以奮斗為尺,衡量自己各方面的行為,最終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畢業答卷。
寇俊輝研究生期間曾發表4篇論文,申報3項國家發明專利,軟著2項,背后是他日復一日地努力鉆研和克服重重困難。本科階段,科研夢想的種子在他心里扎根發芽。步入研究生階段,他漸漸明確了自己的目標。他欣慰地談到:“科研原來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當我第一次接觸關于機器學習技術產品研究時,在導師的指導和自身興趣的驅動下,我學習了很多,逐漸堅定了走科研這條道路。”
獲取果實的途中必然有著荊棘,如本科專業知識和研究方向的差異、疫情影響等。但寇俊輝并沒有退縮和懈怠,而是利用在疫情期間在家空余時間,彌補編程等專業知識的短板,讓自己在研究安全人機方面更上一層樓。導師的幫助讓他越過一道道坎坷,每當遇到不清楚的知識,導師總是細致熱情地解答。他認為科研是需要不斷學習和鉆研的,夜深時,實驗室內還有忙碌的身影是早已習慣的場景,雖然學習與研究的過程是辛苦的,但從中也收獲了樂趣和奮斗的方向。
在科研之外,他也積極投身于志愿服務中。疫情時期,看到分發防疫物資的人手不夠,他便主動加入其中,參與家鄉的抗疫。作為社區志愿者持續四年參與老年人關懷活動。志愿活動不是為了特定的目標,而是從幫助他人為起點,同時豐富自身,這種志愿意識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寇俊輝思想和行為。他說:“志愿服務不應該局限于形式或者目的,可以是跟著志愿組織,也可以是做一件舉手之勞的善事。”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是寇俊輝的座右銘,同時也是對學弟學妹的寄語。他說,年輕人要向優秀看齊。人于青年時期,理應有自己的目標,并為之不斷奮斗努力,用奮斗勾勒青春最美的圖畫。
程毅康:做有意義的科研 過有價值的生活
程毅康是環境學院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2022屆本科畢業生,他同時攻讀了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環境科學/水科學學士學位,是炭合環境科創團隊的創始人,全球零碳聯盟成員。他曾獲7項國家級、8項省級榮譽獎項,獲評校級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已經被推免至中國科學院大學攻讀碩士。
程毅康在煤礦區長大,看著礦坑塌陷、道路沉降、煤粉揚塵等環境問題,他的心里早就種下了生態環保的種子。懷著對環保事業的憧憬,他如愿考入環境學院,并從大一開始接觸相關的科學研究。
通過在實驗室的學習,程毅康越發感受到環境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大二時,他開始作為負責人獨立申請科研項目基金,并且不斷地拓展研究領域。為了更好的進行各項科創活動,大三那年,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成立了炭合環境科創團隊,并成功申請到了多項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科創基金與大創項目。
隨著科創項目的發展,他和團隊成員意識到,優秀的科研成果需要得到社會和市場的認可。于是,他開始帶領團隊參加各種創新創業比賽,并獲得了包括兩項“互聯網+”國家級銅獎、“創青春”大賽國家級優秀獎在內的多項榮譽。至今,團隊已經發展到50多人的規模,成員來自十幾個不同的學院,并形成了本-碩-博的科創梯隊。程毅康說:“我們歡迎每一位熱愛地球、關注生態環境的同學和我們一起,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努力。”
大四時,在學校支持和老師指導下,程毅康成立了炭合環境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致力于將團隊優秀的科研成果進行產業化推廣。他說:“炭合團隊立志做有意義的科研,做社會和市場認可的科研。”
“炭合團隊,大有可為!”是校長王焰新院士給予他們的寄語,在畢業典禮講話中,校長以“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付諸創新創業實踐”來評價程毅康。“地大給了我們很好的平臺,希望大家可以在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程毅康用這句話和學弟學妹們共勉,希望大家抓住學校提供的各種機遇,努力成為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地大人。
金子鑫:學習有規劃 鉆研不松勁
金子鑫是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2022屆本科畢業生,2021年3月通過阿里巴巴春季招聘面試,同年6月至11月Java工程師崗位實習,通過實習轉正答辯并簽約就業。
在校期間,金子鑫非常重視學習,但不只單純關注成績,而是更強調實際掌握與運用。學習中,她注重效率,講究方法,善于挖掘自己的潛力。她認為,相比于高中對課本知識的注重,大學的課程更注重實踐。她學習刻苦,勇于鉆研,努力擴大知識面,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踏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副班長,金子鑫在學習之余,不僅積極組織各專業同學進行聯誼,而且還主動參加了各種活動,學院女子排球隊有她的身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團隊等也有她的參與。這些非但沒有影響她的學習,反而讓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應變能力,提升了自己。
平衡好學習和課余活動,制定合適的目標是金子鑫的成功秘訣。在平常生活中,她常常會提前一天計劃好要做的事,這樣就會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達成目標。她喜歡動手和實踐,所以早早做出就業的選擇。為了實習趕學分,她不得不忙碌于教學樓之間,“幾乎沒有時間與其他人交流”,她說,“但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如今她已在阿里巴巴工作,開啟人生新旅程。
回顧大學四年,她說,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三的長達半年的實習生活。孤身一人前往北京的她,在生活和職場上慢慢摸索。但她的成長也是迅速的,不斷吸取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每一段泥濘的路,都會見證成功的腳印。
對于未來規劃,金子鑫希望能在公司所提供的平臺繼續學習鉆研,同時提升管理和組織能力。
胡楚玉:熱愛地球科學 全面成長上北大
胡楚玉是地球科學學院地質學(國際菁英班)專業2022屆本科生畢業生,曾擔任地質學國家基地班本科生黨支部學生書記,獲校十大學生標兵,校級百名好班長,周大福獎學金等多項榮譽,被保送至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攻讀碩士學位。
焚膏繼晷逐心愿,芳華無悔綻燕園。回想剛踏入校園的時候,胡楚玉希望自己一方面要保持優異的成績,另一方面要過好大學生活。大學期間,她不斷學習,一路向前。她說,學習科研是一個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她無懼全英文授課的挑戰加入國際班;她花費兩年堅持經濟學專業輔修,成為我校第一批輔修結業的學生;她在大三花費數個晝夜主動往返新校區,學習同位素前處理方法。
心之所向,行則將至。對于成功推免至北大讀研,胡楚玉認為她最大的優勢在于注重思考,在專業知識、工作方式、人生選擇等方面,她都不斷思考。她習慣在每年跨年時寫一篇全年總結及未來展望,通過回顧,發現自己的成長,收獲了自信,也明確了未來的努力方向。她以“厚積薄發”與學弟學妹們共勉,“用刻苦勤奮來成就更好的自己,與熱愛的地質事業一起書寫未來”。
胡楚玉在學生工作中盡職盡責。她從大一下學期到大三下學期,一直擔任班長,其所在的班級是國際班,為了鍛煉大家英語口語交流、文獻閱讀、學術表達等的能力,她積極推動學院本科生國際論壇建設,成功舉辦42期。目前,這已經成為地學院學生自主打造的品牌活動,累計參與超800人次,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胡楚玉所在班級15人,有14人繼續在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
進入大四,胡楚玉成為地質學國家基地班本科生黨支部學生書記,在胡楚玉的帶領下,黨支部建設成效顯著,先后獲得學校學生黨支部風采大賽一等獎,校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并在2022年3月順利通過“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教育部結題驗收。
從班長到學院本科生國際論壇主席,再到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學生書記,一路走來,胡楚玉積極地貢獻力量,一方面大膽創新,一方面強調人文關懷。她認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應該具備“理性”與“愛人”的品質,青年學子應該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在歷練中成長成才。
張靖宇:科研始于興趣,成于堅持
張靖宇是資源學院2022屆博士畢業生,畢業后前往南方科技大學進行博士后科研工作。在地大的學習生活中,他潛心學業、多方面發展,在校期間曾擔任資源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海洋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獲得過湖北省第八屆“長江學子”稱號、2020年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多項校級、省級獎項,在專業領域共發表了學術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發表SCI檢索論文4篇。
張靖宇2011年考入我校資源學院海洋科學專業,入學后,他努力學好各門課程,在深入學習中,愛上了自己的專業,漸漸明確了進一步深造讀研的目標。他認為本科期間,打好基礎,爭取做到全面發展,走好當下的每一步最關鍵。
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張靖宇大量閱讀文獻、聽報告,在導師陸永潮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攻讀博士學位期間,他研究方向為層序地層與沉積學,在多領域廣泛涉獵過程中,他對古地磁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并且發現在他研究的中國東部新生代盆地,環境磁學的研究比較少,于是他決定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明確目標后,張靖宇主動聯系國外的古地磁實驗室,在學校和學院的支持下開展短期訪學,后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荷蘭烏德勒支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在國外進行層序地層與沉積學研究的同時,張靖宇從零開始學習此前從未接觸過的古地磁學、巖石磁學和環境磁學知識,“用英語來接觸并學習一門新的學科,是非常花時間和精力的”。他坦言,這些新領域的學習,和自己博士生期間研究成果并沒有太多聯系,曾經想過放棄,但最后堅持下來了。這為他后續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他認為,“只要有興趣,能堅持,腳踏實地、逐步積累,就一定能取得進步。”
目前,張靖宇已經進入南方科技大學的海洋磁學實驗室,開始博士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古海洋和古氣候,將繼續深入研究巖石磁學和環境磁學,他希望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努力開拓創新,為地球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編后:在地大校園,每年都會涌現一大批優秀畢業生,他們有的奔赴祖國各地的工作崗位,在工作中奉獻青春、汗水和才華;有的繼續學習深造,在專業研究領域里“挖深井”,尋求新突破。畢業生們要心懷家國、情系人民、無私奉獻,牢記“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弘揚無畏的攀登精神,人生之路會越走越寬。
(學生記者 孔繁潔 王麗欣 胡芯蕊 杜成偉 蔡玲 陳金 陳錦王一 楊正賀 編輯 王俊芳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