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银河赌场直营1900com-澳门银河赌场网址多少

地大要聞

回顧馬杏垣先生的大地構造觀

楊巍然 郭鐵鷹 李舜賢


馬杏垣先生曾與索書田教授談過:“別人都說我是搞小構造的,其實我更熱衷于大地構造的研究”。實際上,馬先生是一位大構造與小構造,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典范。在大地構造領域,我是與馬先生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多次向馬先生請教和長時間的討論交流,受益匪淺,對馬先生的學術思想有較多的了解。馬先生的大地構造的思想脈絡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

(一)前寒武紀大地構造——選擇一塊未開墾的荒蕪之地種實驗田

前寒武紀地質歷史漫長,變質巖古老,構造極其復雜,其中還蘊藏著大量礦產資源,是探索地球早期歷史和起源的關鍵,也是一塊難啃又有味道的硬骨頭。當時致力研究它的人不多,特別是早前寒武紀大地構造基本無人問津。

馬杏垣先生本著“求太古之奧秘,窺元古之真諦”之理念,在北京地質學院剛成立之時,就組織了五臺山—太行山科研集體,帶領年輕教員和學生,從事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研究。他創造性提出將變質巖石學與變形構造相結合的新思路,認為前寒武紀地質礦產,是地殼深層流動的構造熱事件的結果,創新性提出了“萌地臺”“萌地槽”“原地臺”“原地槽”等新概念,開辟了我國前寒武紀大地構造研究之先河。

(二)區域大地構造——創建中國大地構造教學科研中心

馬杏垣先生一直想把北京地質學院建設成為我國地質教學科研的中心之一。他通過對前期五臺山—太行山科研集體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認識到首先要建立一個多學科相結合的穩定的教學科研集體。

1960 年,他將普地教研室的構造組、地貌及新構造組及地史教研室的中國區域地質組,合并成立了中國區域地質教研室,并從其他單位調人,組建了遙感地質組和找礦勘查組,這樣構成了一個有 5 個教學小組、近 70 人的龐大教研室。

馬先生按照總體目標的要求,根據團隊骨干成員的特長,要求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研究方向和目標,選擇合適的野外基地,進行踏踏實實的工作和室內的各種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家最后再共同討論、總結和提高。馬先生在對我的研究方向安排時的談話仍記憶猶新:“你這段干得不錯,以后要堅持搞中、新生代盆地沉積和中、新生代構造,不要都跟我去搞前寒武紀變質巖和變質構造。大家分工把自己的工作搞好,你現在是張文佑先生的助教,要好好向他學習。現在張先生正和蘇聯的楊申院士合作編制《歐亞大地構造圖》,最近要在北京開中期交流討論會,會后還要進行野外地質考察。我已和張先生說好,你全程參加這次活動,一定要抓住這次大好的機會”。馬先生還安排我到長春地質學院跟隨葉治凈先生、孟祥化教授學習沉積建造。

那段時間大家齊心合力,把區域地質教研室搞得有聲有色。馬先生組織幾位老師撰寫的《中國大地構造的幾個基本問題》一文,系統地反映了馬先生的大地構造觀。該文 1961 年在《地質學報》上發表,并于 1962 年在《地質學報》外文版發表,向國外介紹自己的大地構造觀。

20 世紀 60 年代初,為滿足普查專業“中國區域地質”課堂教學需要,馬先生組織老師和學生通過教學相融方式,共同編寫教材《中國區域地質》,即先由老師向同學講解中國大地構造概況,然后按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組織老師帶領學生分別到各個地質單位圖書館和資料室收集資料,回校后整理資料,分析討論,編寫出《中國區域地質》教材初稿,最后由幾位老師統稿后送交出版社。該書由馬杏垣主編,署名為區域地質教研室,1963 年由工業出版社出版。由于中國區域地質教研室的突出表現,被評為北京市的先進集體,譚應佳代表教研室出席了頒獎典禮。

(三)重力構造和構造解析學——一個構造概念的突破,引發構造思想升華

20 世紀 60 年代初,區地教研室劉肇昌、朱鴻、索書田、郭鐵鷹、于丕休、聞立峰等一批教員,為找學生的生產實習基地,在嵩山地區進行備課。這里構造極其復雜,新老構造疊置在一起,不同人填出的圖各不相同,無法連接。郭鐵鷹采取最“笨”的方法,沿地質界線直接追索,發現許多不同時代的蓋層“漂”在一個個山頂上,形態不一,內部構造也不相同,非常費解。于丕休提出這是重力構造,經大家進一步工作基本統一了認識。這一發現后來得到馬先生的高度重視,立即安排索書田和聞立峰繼續深入進行重力構造研究。在那個歲月,馬先生矢志不渝,十上嵩山,堅持研究 22 載,取得諸多突破性成果。這次重力構造認識的突破,誘發了兩個思想的升華 :一是要充分認識重力在地球構造演化中的重要意義;二是要致力于構造方法學的研究。

馬先生吸取國外構造幾何分析、應變分析、應變相分析及綜合比較分析的精華,結合中國的構造實際,創建了解析構造學。系統論述構造置換、構造疊加和構造序列等重要地質概念。鑒于上述認識,1979 年全國第二屆構造地質會議,當時我國八大學派的領軍人物亮相闡明各自的觀點,馬杏垣先生就選擇了重力構造發言。1981 年出版了《嵩山構造變形:重力構造、構造解析》,1982 年發表 文章《重力構造概述》,1988 年出版《重力作用與構造運動》一書。

(四)開合構造——向全球構造進軍

1978 年底,馬杏垣先生調至國家地震局以后與我們的聯系減少了。1983年夏,我們突然接到馬杏垣先生來信,邀請我們去參加《中國巖石圈動力學圖集》中的“1∶400萬中國大地構造圖”的編圖工作。見面時他說:“歡迎你們來參加編圖,不過我要告訴你們,不是我們這里沒人編圖,我們這里編圖能力很強,只是他們都是按張文佑先生的斷塊構造思想編圖,不容易接受我的觀點,所以你們不要翹尾巴”。在討論編圖計劃時,馬杏垣先生明確提出要以構造運動為綱,綱舉目張。他說:“過去我在區域地質教研室提出開、合、升、降、剪、斜、滑、旋八種構造運動狀態,其中‘開’‘合’是本質的,‘開’‘合’對應的英文名字是 opening和 closing,這次我們編圖時就以‘開’‘合’作為指導思想”。他看到大家都支持時,又興奮地說:“‘開’‘合’兩個字非常中肯,它吸取了板塊構造的精華,又精準、簡明、好記,也反映了中國文字美的特色。我甚至想把它作為整個地質圖集的編圖指導思想”。會后,馬先生很高興地與我們合影留念。

馬先生后來在出版該圖集的地質基礎圖組的說明書中,對“開”“合”構造為編圖指導思想做了進一步說明,寫道:“現在許多地質學家按板塊觀點編構造圖,我們在編制《前寒武紀大地構造圖》和《中國大地構造圖》時,嘗試以大洋‘開’‘合’作主線,分析構造環境,鑒定構造要素,并按解析構造學的原則和方法,綜合提出各階段的構造格架”。

在編圖中,我還和馬先生就開、合構造運動形成機制進行過討論。馬先生提出重力是主要原因,我當時對重力的意義認識不夠,認為重力構造只是地殼表層的構造,比板塊構造、斷塊構造、槽臺構造、地質力學等的層次都要淺,不足以成為構造運動的驅動力。馬先生聽后非常生氣地說:“你怎么能這樣說呢,重力是地球上無處不在、隨時都有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你說不是重力,那是什么?”我回答說應該是熱能。他思索片刻后說:“熱能也很重要,那就是重力能和熱能共同起作用吧!”這次談話對我們后來厘定開合構造的確切含義和動力學機制的分析奠基了良好的基礎。

圖件草稿編出后,馬先生立即責成我寫出《中國大地構造的“開”與“合”》一文,該論文 1984 年發表,被認為是開合構造理論誕生的標志。論文作者的排序按說應該是馬先生排第一位,但他說:“楊巍然你現在已成熟了,應該挑大梁了”。我一再推辭,馬先生說:“我和王鴻禎先生交談過,王先生也是這種意見”。堅持要把我列第一,自己放最后。每每想起兩位老先生對我的關心和培養,我都會激動地流下眼淚。后來教研室收錄馬先生的著作,編輯出版《解析構造學》一書時,收錄原則是只收馬杏垣為第一作者的文章。我向吳正文提出要求,現在應該是給“開合構造”作者正名的時候了。他同意收錄了唯一一篇第一作者不是馬杏垣的文章。

中國 1:400 萬大地構造草圖編完后,我們就退出了編圖工作,以后的修改、完善、編輯、出版等大量的工作,都由鄭劍東教授負責完成。

在離別的前夕,馬先生請我和郭鐵鷹到他家吃飯,打開了一瓶從國外帶回的威士忌酒,邊喝邊聊。回憶區地教研室的發展過程,馬先生非常興奮,也發了許多“牢騷”。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對教研室的留戀之情,希望教研室做出更大的成績。在談到開合構造時,他一方面強調開合構造的意義,也“訴苦”在國家地震局工作條件雖然很好,但各種工作太多,身不由己,無法抽出時間進行開合構造的專門研究,希望我們兩人能堅持下去。回校后,我們沒有辜負馬先生的囑托,我以秦嶺—大別造山帶和汾渭—貝加爾裂谷為重點,郭鐵鷹以青藏喜馬拉雅造山帶為基地,一直進行開合構造的研究。

1992 年,趙延明、余際從、楊光榮和我,看望馬先生時,他興奮地拿出新編的“江蘇響水至內蒙古滿都拉地學斷面”向我們介紹,還專門與我討論如何識別深部開合構造,提出要將開合構造研究向深部發展。當他得知我國現在有四個群體在研究開合構造但有些認識不一致時,馬先生說:“你們可以聯合起來搞,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他擔任區地教研室主任時,經常請不同構造觀點的學者來作學術報告,請張文佑先生來講課,派年輕教員到他們那里學習,促使區地教研室乃至學校樹立學術自由的優良學風。

2001 年馬先生逝世,我們非常悲痛。2002 年我們遵循馬先生的教導,主動聯系搞開合構造的其他同行,在全國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下,成立開合構造小組,召開了成立大會暨學術交流會。時任構造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的吳正文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得到《地質通報》編輯部的支持,決定岀版《開合構造》專輯。2004 年在《地質通報》出版的《開合構造》專輯中,時任構造專業委員會主任的任紀舜先生為專輯寫序,王鴻禎先生題詞:“空也無涯、開合永繼、時乎不息、韻律常新。”馬宗晉先生賦詩:“開合構造板作舟,熱冷相構多態流。流殼幔核長差轉,脹縮內外陰陽球。”

2016 年,張抗、李舜賢和我偶然相遇,談到張文佑先生、馬杏垣先生生前最后的囑托“莫忘構造基礎研究”時不禁淚下,決心與姜春發和郭鐵鷹等共同進行開合構造新一輪的總結,連續發表了 3 篇開合構造總結性論文。筆者在開合構造總結中牢記馬先生“開合構造要向深部發展”的教導,以及與馬先生討論構造動力問題時提到的“重力能和熱能共同作用所致”,經過反復推敲,對開合運動做了重新的厘定:地球物質(地質體)水平上的背向運動為開、相向運動為合,垂向上離心運動為開、向心運動為合;從驅動機制的角度,把以熱力 (熱能) 為主體的物質上浮運動定義為開,將重力 (勢能) 為主體的物質下沉運動定義為合。同時,根據開合運動的特點與規律,以及與其他地球運動的關系,初步建立了地球內部運行體系及其動力學機制,將地球的演化劃分為核地球、原地球、核幔地球和現代地球四個階段和八個開合旋回,這樣,開合構造向全球構造又邁岀了新的一步。

通過對馬杏垣先生大地構造研究四個階段的回顧,可以看出,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目標和突出的特征。同時,不同階段是相互關聯的,研究空間不斷擴大,研究內容更為深廣。尤其是貫穿四個階段的圍繞共同目標,分工負責、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思想民主、學術自由的科學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使我們真正理解了在馬先生臨去世之前,譚應佳、吳正文去看望他時留下 “區地精神萬歲”字條的真正含義和良苦用心,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馬杏垣先生是一位有理想、有遠見、有魄力、有組織才能、有創新成果的地質構造大師,是一位有個性、有風度、言傳身教、循循善誘、德高望重的良師益友。

馬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發表時間:2022-08-12點擊:編輯:張磊

百家乐官网的看路技巧| 太阳百家乐娱乐| 大发888官网e世博备用网址| 百家乐博彩通| 百家乐庄闲必赢| 百家乐官网和的打法| 蓝盾百家乐官网具体玩法| 百家乐官网网址皇冠现金网| 百家乐官网哪条路好| 足球平台开户| 六合彩138| 昆明百家乐装修装潢有限公司| 百家乐下注技术| 百家乐路纸发表区| 百家乐游戏机出千| 战神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破解百家乐官网游戏机| 荥阳市| 百家乐官网赢新全讯网| 新时代娱乐城开户| 百家乐官网获胜秘决| 网上百家乐官网作弊不| 大发888客服端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网网上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德州扑克荷官培训| 棋牌游戏代理| 牌九娱乐城| 肯博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澳门百家乐官网要注意啥| 百家乐官网体育宝贝| 百家乐官网博彩策略论坛| 金冠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澳门百家乐官网赌博技巧| 做生意门朝向什么方向| 百家乐官网推饼| 百家乐官网神仙道礼包| 百家乐官网真人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下注技巧| 百家乐的桌布| 威尼斯人娱乐场注册| 尊龙网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