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章帆)近日,湖北高溫天氣持續,但是,在野外實踐教學的部分教師們,他們除了完成基本的實踐教學任務,還頂著高溫在不斷拓展實踐教學資源。他們或是密切配合地方政府,加強地質科普工作;或是持續開發新的路線,拓展實習資源;或是瞄準信息化、高端化場景,促進實踐教學質量提升……是他們為野外實踐教學增加了新的動能,是他們為校地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是他們為人才培養注入了新活力。
江海水(右一)為秭歸縣科協主席周化鵬講解仙女山斷裂
江海水:加強校地合作,拓展地質科普資源
地球科學學院的江海水老師今年是第一次擔任秭歸實踐教學團隊負責人。在秭歸期間,他除了負責基本的實踐教學工作外,還多次與參與到秭歸當地的地質科普路線建設工作中。在本科生院的組織下,秭歸縣副縣長王海志、秭歸縣科協黨組書記杜春三、科協主席周化鵬多次與江海水交流探討秭歸縣G348國道沿線地質科普資源建設思路。為了切實了解縣內地質教學資源,摸清具體情況,8月10,江海水還專門帶領周化鵬一行沿G348國道一路考察學校現有的地質路線教學點,為他們講解各個教學點的基礎地質知識,為后續G348公路打造成為中國科普公路積極努力。
據悉,從2019年開始,秭歸芝茅公路建設期間,本科生院和秭歸實踐教學團隊前任負責人喻建新老師等人,就在為建設地學科普長廊開展工作。如今,芝茅公路上已經建起15個地質科普旅游點,成為游客觀光、學生研學、實習的好去處。2020年,G348三峽公路改擴建項目啟動。作為省內首條國家級公路風景道G348三峽公路,串起葛洲壩、三游洞、三峽人家、三峽國際房車露營地、三峽大壩等多個景點,途中拾起散落山河間的“紅”與“綠”,為過往行人提供了全然不同的峽江陸路觀賞視角。
劉曉峰(中間戴紅色安全帽)帶領實習隊老師備課
劉曉峰:開發實踐教學路線,拓展實踐教學內容
劉曉峰老師于2017—2020年擔任資源學院秭歸實踐教學團隊隊長,自 2021年開始擔任學院教學團隊的學術指導。他始終注重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積極加強實踐教學路線建設。他以詩意的語言說:“黃陵背斜是揚子地塊向人類敞開的心扉,是探索地球奧秘的一個重要窗口。”實踐教學路線建設,是秭歸產學研基地成為高水平國際化教學與科研基地的堅實支柱。在他的帶領下,學院實踐教學團隊先后開發了白堊紀盆地、煤地質、頁巖氣、金屬礦產等十余條具有資源特色的實踐教學路線,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而且彰顯了秭歸實踐教學的專業特色,點燃了學生對專業的熱愛。
劉曉峰老師非常注重實踐教學內容的拓展,將教學點或教學路線的地質現象與全球的地質演化相關聯。自2018年開始,他就致力于新版國際地層表在實踐教學中的推廣。在此基礎上,他將全球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全球海進和海退事件、全球成礦事件、全球生命爆發與滅絕等重大地質事件融入實踐教學內容,培育學生面向全球的地質思維。他說:“我們是站在地球的一個點上,看到的卻是整個星球的地質歷史和生命進化的歷程”。
汪新慶在開發野外地質教學實訓及安全云平臺
汪新慶:推進教學信息化,提升實踐教學效率
汪新慶老師是資源學院周口店實習隊的副隊長,在長期從事實踐教學工作中,他發現實踐教學信息化工作是一個大有可為的領域。為此,他以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野外地質教學實訓及安全云平臺建設》為依托,利用互聯網和移動端建設“基地—云端—學校”的三級模式的野外地質實踐教學云平臺。該平臺將實現實習人員站內、站外的全過程安全管理;師生野外安全納入全過程、信息化監管;路線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信息化管理;服務器端的角色管理、數據管理與服務。目前,經過汪新慶老師的努力,該平臺已經實現了在線生成實習課表、智能派車、投放大屏、微信小程序任務通知和出站返程上車掃碼等基礎功能,為實現野外實踐教學信息化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汪新慶老師今年夏天在秭歸產學研基地工作50余天,他一邊承擔實踐教學,一邊開發和推進平臺建設。在他的努力下,基地的每一位老師都感受到了智能派車和大屏顯示帶來的便利。他說:“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實踐教學信息化方面的工作能有所突破。”
王亮清在中堡村野外教學點為學生授課
王亮清:推進專業持續改進,深化實踐教學改革
王亮清老師是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的負責人,今年暑期,他主動要求到秭歸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秭歸,為了明確實踐教學持續改進的基本思路,他利用備課間隙,組織團隊教師集中討論秭歸野外實踐課教學大綱及內容。同時,他邀請地質工程專業經驗豐富的老師一起,對新老教學點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展開野外調研和討論,原有的野外教學點被進一步拓展,教學內容逐步模塊化。為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王亮清邀請長江三峽勘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羅玉華,為團隊講解秭歸羅家抽水蓄能電站規劃設計情況。
通過野外實踐教學持續改進,地質工程專業野外實踐教學內容逐步模塊化,形成了八大模塊、三十三個分塊的實踐教學內容新體系,教學內容和目的進一步明確。增加了橋隧工程地質、環境工程地質與生態保護等教學內容,增加了工程地質信息化技術和技能的實訓。
劉福江(紅色安全服)在月亮包村尾礦場講解
劉福江:推進遙感實踐教育,打造地學科普示范基地
劉福江老師是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秭歸實習隊隊長,他以團隊為依托,持續加強遙感實踐教育,推動地學科普基地建設。他針對野外教學缺乏國產遙感數據處理、應用、開發平臺和獲取高質量的國產衛星數據困難等痛點,利用航天宏圖的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和遙感圖像基礎處理軟件等資源,將所有野外實習路線和知識整理成庫,專門開發了一套應用軟件,在手機端即可實現精準定位實習點、尋找實習路線、專業知識學習等功能。
該軟件還集成了移動電子圍欄、智能路線規劃、學習任務管理等多項功能,并申報了4個國家發明專利。通過軟件,實現了遙感實踐教育的信息化。同學們在野外觀察后,用手機就能隨時復習相關知識。
此外,劉福江老師還以地學科普為著力點,致力于將秭歸產學研基地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地學科普基地。他出版了《中小學科普研學實踐系列叢書》,獲得了湖北省優秀科普作品等榮譽,他本人也受聘為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普研學導師、中國地質學會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科學傳播專家團隊秘書長。經過劉福江團隊和相關部門的長期努力,秭歸產學研基地被授予“湖北省第二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營地”“全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入選中國地質學會第一批“地學科普研學營地”。 據悉,劉福江團隊為教育、旅游和其他部門單位10萬余人次提供科普服務,相關新聞訪問和閱讀量200多萬。
實踐教學工作是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我校的鮮明特色。近年來,本科生院以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為牽引,抓住野外實踐教學的契機,引導各學院實習隊大力推進野外實踐教學改革,不斷強化實踐教學工作,持續深化校地合作,為學校人才培養不斷注入新活力。(編輯 程曉龍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