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創科普劇《守望》公演。《守望》以“長江大保護”為題材,講述了三代地質人與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之間的感人故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生藝術教育中心主持人社、子非魚戲劇社的10余名演員傾情演出,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沒有大膽的猜測,就沒有偉大的發現”“不懷疑不能見真理”“只要江在,家就一直在”等臺詞深深感染著觀眾,許多師生在觀看時情不自禁地流下熱淚。
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朱秀昌說:“《守望》顛覆了我對科普劇的固有認知,它有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有豐富飽滿的情感表達,它將科普知識很好地融入了劇情之中。”
實際上,劇本創作過程異常艱辛。
“知識不夠向專家請教,積累不夠向生活請教,劇本不成熟就反復修改。”《守望》導演鄔亮介紹劇本創作過程時說道,“我們前期通過與老師座談、與學生座談,去三峽秭歸采風,爬鏈子崖、看博物館,一夜夜的研討、一稿稿的修改,最后劇本定稿時所有的修改稿加起來總字數超過40萬字!”
“這臺劇編劇年輕、導演年輕、演員年輕,制作團隊年輕,全劇始終洋溢著青春、昂揚的氣息。但是,這臺由年輕的團隊創作的劇目并不幼稚,相反,它在科普劇的表象下傳達出濃郁的人生況味和地質人的偉大情懷。它有故事、有人物,它在活潑生動的臺詞中巧妙地融進了長江、地質、魚類、環保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話題。”著名編劇李冰評價道。
如果說劇本創作非常艱難,那么排演過程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從年初開始,同學們就提前返校集中訓練,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原有的排演計劃被迫中止。面對疫情的反復,面對學業壓力與集中排練的沖突,面對南望山校區與未來城校區之間20多公里的距離,劇組只能利用周末時間“碎片化”排演。
“我們完成了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我想今后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不會退縮,只有勇往直前、迎難而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自我潛能。”劇中飾演水生的計算機學院本科生鄔廣博說。
“能夠出演這部科普劇我感到非常幸運。之前扮演李四光先生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這次在江老師身上,我感受到的是普通地質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他們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精神和品格也將滋養我的一生。”劇中主角江老師扮演者經濟管理學院本科生吳愷文說道。從《大地之光》到《守望》,每一次排練他都任勞任怨,每一次演出他都全情投入。
這次觀看《守望》公演的觀眾大多是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他們在入學時被《大地之光》深深感動,在畢業離校之際以《守望》畫上句號。
李四光學院本科生尹浩安動情地表示:“這是學校送給我們畢業生最好的畢業禮物。如果說《大地之光》凸顯的是李四光精神,《守望》則展現了地質人情懷,我們將帶著學校對我們的希望和牽掛踏上新的征途,我們也會永遠守望著母校。”
“就像劇中所說,整個長江流域將近4.3億人口,如果每個人往江邊扔一個垃圾,加起來就是4.3億個垃圾。”多年致力于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李長安教授表示,“這部劇傳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保護長江不是一句空話,需從小事做起,更需要全民參與。”
“《守望》是一次沉浸式的地質科普,也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學校黨委副書記王林清表示,“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校慶70周年,希望廣大青年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長江大保護的實踐中,以最好的成績喜迎二十大召開,為校慶獻上一份厚禮。”
學校副校長王華表示,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堅持“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地大人,將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中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為使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而不懈奮斗。
據悉,2021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起了“長江大保護大學生行動計劃”,圍繞長江流域資源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修復、綠色發展等方面,組織大學生開展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和主題教育,在大學生中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助力長江大保護。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通訊員吳迪 穆雨)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