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胡夢婷)6月25日,由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雜志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全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武漢論壇,線上線下同步舉行。校黨委書記黃曉玫、原副校長傅安洲,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雜志主編吳潛濤,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駱郁廷,以及來自武漢大學、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廣州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武漢工程大學、山西傳媒學院、我校等高校的專家教授、青年學者與會。來自全國高校的300多名師生,在線上參與本次會議。會議圍繞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熱點問題展開研討。
黃曉玫介紹了我校的歷史沿革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基本情況,指出在新形勢新任務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對于助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她希望,大家在這次論壇交流中,能夠形成更多深刻學術見解和觀點,共同為深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推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作出新貢獻。
吳潛濤教授表示,人類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進步,加強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新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一個新的要求。他希望通過本次論壇,在一些重要問題的研究中實現新突破。同時他也對其主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雜志進行介紹,希望學術同仁繼續給予支持,建好這一學術陣地。
駱郁廷教授以《人民至上與資本至上:中美價值觀比較分析》為題作主旨發言。他從中西價值觀的本質差異及其經濟根源角度,對中西尤其是中美價值觀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他認為,中西、中美價值觀的本質差異就體現在人民至上與資本至上的差異對立上,導致這一根本差異的經濟根源,在于兩國所有制關系不同。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堅持人民至上。
研討會上,我校傅安洲教授以《西方政治價值觀教育高端智庫研究進展與展望》為題進行發言。他從學術研究和現實需要出發,闡述了西方政治價值觀教育高端智庫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研究對象、范式、框架和研究成果的角度,闡明團隊的研究進展;從研究價值及研究重點角度,對研究的深入拓展進行展望。
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高峰教授以《比較的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面向世界的思考》為題,從時代催生、學科發展、現實驅動的視角,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內涵、必然趨勢和重要性;并圍繞新時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講好中國故事、建構國際話語這一新的使命擔當,以首都師范大學設置的相關課程為例,強調戰略部署的重要性,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思考。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高地教授以《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國際比較的重要論述探析》為題,論述了圍繞比較研究開掘經典文獻、經典理論的意義價值,展示了該校在前期探索階段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重要成果,并從比較的價值、目的、原則和方法四個層面,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觀點 。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倪素香教授以《中日高校德育政策的比較研究》為題,系統梳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高校德育政策的演變,并對中日兩國高校德育政策的異同進行了比較分析,從比較中總結了高校德育政策實施的理念、內容、措施和效果方面的相關啟示。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唐克軍教授以《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批判的問題》為題,從批判的依據、標準、現實制約因素、能力四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在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如何進行科學批判的問題,提出批判的前提是要窮盡批判的事實資料,提升自身的學術素養。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康秀云教授以《美國高校師德建設之規則立德研究》為題,從制定主體、內容聚焦點及操作細則三個方面,對美國高校師德規范作了詳細介紹,并基于美國高校師德建設實踐對師德規范的本質、作用及其評價展開了深入反思。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周琪教授以《新時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話語創新》為題,從如何堅守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參照系、如何創新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何拓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三個維度,探討如何把握新時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和形態。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蔣菲教授以《課外活動對大學生人生理想發展的作用研究——基于中美數據的比較》為題,介紹了目前已有的關于課外活動與人生理想之間關系的研究;通過數據分析,詳細對比了中美大學生在課外活動類型、人生理想樣態以及課外活動對其人生理想發展作用方面的差異。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阮一帆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國別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為題,以德國政治教育相關內容,對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國別研究中的概念內涵、彼此間的關聯關系進行了辨析和闡述,指出時間和空間尺度在國別研究中有助于進行歷史斷代、重大意義事件選擇和規律探索。
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文沛教授以《德國二戰大屠殺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當代挑戰》為題,對德國二戰大屠殺教育的涵義進行了歷史解讀,從時代背景、現實發展、重要學派及其代表人物等方面,具體論述了50年代、60年代和兩德統一后德國大屠殺教育的歷史發展,闡明了歷史修正主義思潮下當代德國歷史認知的分歧,指出歷史記憶與政治教育之間存在互動關系。
在青年學者論壇,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郭小香、山西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遠杰、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博士后韓曉芳,分別以《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意蘊解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演進與反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范式》為題,對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展開深入研討;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講師張寶予、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講師孫成、廣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任平、四川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朱逸,分別聚焦國外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力量協同問題、“少子化”時代日本價值觀教育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德國學校公民教育課程體系的歷史嬗變及時代特點、南非價值觀教育與種族主義問題,把握與追蹤國外價值觀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發展動態;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胡秋梅、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黃鶯、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劉術兵,以西方智庫研究為重點,進行了個案分析和話語研究。
論壇閉幕式上,阮一帆對本次論壇進行總結。他表示,來自全國各高校的21位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學子主要圍繞“價值觀教育國別與比較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及方法論研究”“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進展”等三大領域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既對長期以來我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本經驗進行了總結,又對新時代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出現的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還對未來學科發展的方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編輯 王俊芳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