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徐燕 李富強 隋吉祥 劉安璐)在地球上,有很多小小的“沙粒”。40多億年來,它們見證了生命從無到有,看到了恐龍從稱霸到滅絕的過程,也經歷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地球奧秘”展廳,就收藏著這樣一顆“小沙粒”——變成礫巖標本,它堪稱地球上最古老物質記錄的巖石,完好展現了40多億年前的地貌環境。
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物質記錄的巖石
許多人認為,經過長期的風化或熔融,巖石也會消失,卻有一種副礦物-鋯石能夠穩定存在。地球形成已有40多億歲,歷經風化、高溫和壓力也沒有消融,經過地質學家多年的探索與研究,終于發現了這種歷史非常悠久的記錄——變成礫巖中的鋯石。
上世紀八十年代,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澳大利亞西部的杰克山,發現了一種只比地球形成時間稍晚一些的鋯石晶體,它們被包裹在相對年輕的沉積巖石中,形成的角礫巖經過擠壓,變質成為“變成礫巖”。
拍攝于2004年10月12日,圖片來自網絡
2009年6月18日,美國航天局網站公布了最古老物質記錄巖石的發現地——澳大利亞杰克山的太空照片。
2014年2月,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約翰﹒維勒教授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論文,確定在澳大利亞西部發現的鋯石晶體,是迄今為止在地球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巖石,已有43.74億年歷史,幾乎與地球“同齡”,這意味著地球開始形成地殼的時間比以前認為的早得多。
變成礫巖的收藏過程
逸夫博物館收藏的歷史最悠久的巖石:變成礫巖標本
通過觀察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收藏的這塊變成礫巖標本,可以發現,這種變成礫巖顏色呈灰褐色相間,其中角礫呈灰色、基質呈褐紅色。為角礫狀結構,塊狀構造,角礫和基質的主要成分都是石英質的。
那么,這塊標本是如何不遠萬里,來到逸夫博物館的呢?
1988年,地球科學學院巖石教研室游振東教授訪澳歸來,將國外友人贈送的、產于西澳大利亞杰克山的一塊變成礫巖標本捐贈給了學校博物館。
自1956年研究生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以來,游振東一直從事變質地質學的教學、研究工作,曾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可以說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地學研究。
你知道地球多少歲了嗎?
你知道地球多少歲了嗎?地質學上的絕對年齡是怎么來的呢?
科學家發現:礦物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都會以不變的速率衰變成非放射性的穩定同位素,同時釋放出能量。衰變速度不受溫度、壓力、電磁場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僅和元素、時間有關。通過儀器可以獲得準確的衰變速率數值,來測定礦物或巖石的絕對年齡。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已經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測得各大洲大陸找到的30億年以上的古老巖石。其中格陵蘭島片麻巖的年齡約為37億年,我國鞍山地區片麻巖的年齡約為38億年,加拿大阿卡斯塔片麻巖約有40多億年,澳大利亞西部的變成礫巖記錄約有43多億年歷史。
近年來,科學家測得落到地球上的隕石年齡是44至48億年,從月球取回的巖石樣品的年齡是46億年左右,都與地球的地質年齡差不多,這說明地球、月球、部分隕石和行星,可能都是同一時期形成的。通過對變成礫巖進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地球所經歷的重大地質事件。
或許有一天,科學家還能發現更加年長的物質記錄。滄海桑田,地球上千姿百態的巖石猶如歷史的檔案一般,幫助人類更深入地認識地球,并呵護好地球。(編輯 程曉龍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