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學學院師生在秭歸石板溪教學點實習
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章帆)湖北秭歸,地球科學學院的李蘊慧同學在石板溪進行野外地質實習;安徽蕪湖,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的徐靜雯同學在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在崗實訓;湖南婁底,自動化學院的尤際堯同學在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進行生產實習;湖北利川,藝術與傳媒學院的王甜同學在觀摩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肉連響”。近日,隨著暑期的到來,我校一大批師生正在全國各地開展暑期實踐教學工作。
武漢周邊實習,激發地質探索興趣
龔一鳴、李長安老師在羅田考察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暑期我校野外實習集中到武漢周邊和秭歸進行。近兩年,經過北戴河實踐教學團隊和各學院的探索積累,學校在武漢周邊開發了咸寧隱水洞、黃石礦山公園、東湖高新古姆山、武漢自然博物館等近10條路線,努力讓武漢周邊的實習資源,激發起學生探索地質的興趣。7月9日,為了弄清羅田跳魚潭河床地貌的成因,北戴河實踐教學團隊隊長陳林邀請龔一鳴、李長安兩位教授,專程前往當地一探究竟。
“羅田跳魚潭的河床地貌是河流侵蝕形成的壺穴,不是冰川形成的冰臼!一個不科學的觀點一旦提出,十倍努力都糾正不過來。因此,科學家的嚴謹性和科普宣傳的科學性實在是太重要了!”在實地考察后,李長安教授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工程學院蔡記華老師在野外授課
海洋學院王家生老師在野外授課
隨著武漢周邊實習的陸續進行,實習學生開啟了不一樣的地質“初戀”。在咸寧通山隱水洞,工程學院的學生在領略地下溪流巖溶地貌景觀的同時學習地下水地質作用和巖溶地貌成因;在武漢自然博物館,海洋學院的學生在考察大河生命館豐富多樣的動植物標本的同時,充分了解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秭歸實習,扎實錘煉地質技能
為了保證學生扎實掌握基礎地質知識和技能,各學院安排了野外教學經驗豐富、對秭歸地區教學內容熟悉的老師,承擔實習教學工作。7月2日,地球科學學院、資源學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等7個學院的671名學生,來到秭歸產學研基地開啟了暑期實習。
資源學院朱紅濤老師在野外授課
備課時雨霧交加,實習時烈日當空,野外實踐教學在陰晴變幻的天氣中如期進行。7月3日,實習的第一天。頭戴橙色的安全帽,身著黃色的安全服,拿起地質錘,挎上地質包,在秭歸山間的各條路線上,一群群地質人開啟了野外實習。清晨六時三十分,第一批赴野外實習的師生乘車開往當天的實習路線。
實習過程中,每到一個教學點,資源學院朱紅濤老師都會耐心地講解,同學們則認真聆聽和仔細記錄;自主觀察時,同學們便拿起放大鏡觀察巖石,揮動地質錘敲擊樣品,打開羅盤測量產狀。
未來四周,同學們將在老師的帶領下逐步錘煉扎實的地質技能。
各類實習,規范有序扎實推進
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黨委書記瞿祥華一行赴蕪湖與企業代表座談
蕪湖市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是機械與電子信息學院今年新開發的基地。為了學生能夠順利開展實習,該院黨委書記瞿祥華、副院長李波及相關專業老師專程赴蕪湖基地考察,與基地及當地企業相關負責人座談,共同推進學生實習實訓工作。近日,學院94名學生在奇瑞汽車公司產品開發助理工程師崗位、埃夫特機器人軟件開發、電氣設計等崗位開展實習。
自動化學院師生參觀漣鋼云數據中心合影
湖南華菱漣源鋼鐵有限公司位于具有“湘中明珠”美譽的婁底市,是自動化學院于2020年開辟的生產實習基地。近日,自動化學院193名學生,在12位老師的帶領下赴漣鋼開展生產實習。在此期間,同學們將通過實習培訓、專業講座、現場教學、跟班勞動、企業調研等環節,了解并掌握自動化專業的技術與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方法,提高自動化系統的分析、設計、研究與開發的能力,為今后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奠定專業基礎。
藝術與傳媒學院師生在湖北恩施學院實習合影
恩施、利川、巴東的詞曲采風實習,是藝術與傳媒學院多年來持續開展的實習項目。今年,我校的巴東科教基地啟用后,學院專門增加了巴東采風的內容。2020級音樂系的50名學生,在楊青和余磊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在騰龍洞觀摩土家傳統歌舞表演,到利川市馨藝幼兒園考察“肉連響”(一種傳統民間舞蹈),赴恩施土家女兒城學習水磨髹漆技藝的相關知識,到湖北恩施學院體驗土家音樂的樂器配器及其民歌特點。
每年暑假,各學院認真負責的老師們,帶領共計5000余名學生,在祖國各地開展各類實習教學。他們行走在高山大川,穿梭在密林深谷,忙碌在廠礦企業,探索在江河湖海。一年又一年,地大人始終孜孜不倦地開展實踐教學,在實踐中立德樹人,為國家源源不斷地培養各類人才。(編輯 程曉龍 審稿 陳華文)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