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學生記者 劉婧怡 張琳雅 張弛)“地質事業前景廣闊,需要堅持與熱愛。”他在看到第一口頁巖氣井在家鄉重慶順利開采時,就將一顆名為“頁巖氣”的興趣之種埋在心里;他致力于頁巖油氣差異富集方面的研究,為頁巖油氣勘探開發貢獻自己的力量。他曾獲2022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第十一次“李四光優秀學生獎”提名獎,三次獲得國家獎學金。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論文16篇,其中SCI論文10篇,EI論文3篇,1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引用700余次,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他就是我校2020級資源學院礦產普查與勘探博士研究生茍啟洋。
茍啟洋在實驗室
與頁巖氣結緣,種下夢想種子
1994年9月,茍啟洋出生在重慶西部邊緣的一個農村家庭,祖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漢”。由于他的家鄉交通閉塞、資源匱乏,父母不得不外出務工,他就此成了留守兒童。面對艱苦的環境,茍啟洋把對命運的不甘轉化成拼搏的動力,開始了奮斗的征途。有志者事竟成,努力拼搏才能改寫命運。茍啟洋終不負十年寒窗苦讀,終于收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大學,是茍啟洋與頁巖氣結緣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夢想開始的地方。2013年,大一入校前夕,茍啟洋在新聞聯播里看到JY1井作為我國第一口商業頁巖氣井在重慶涪陵順利開采,心中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基于深厚的家鄉情懷,立志鉆研頁巖氣的想法在他的心中悄然而生。巧合的是,茍啟洋剛進入大學的開學第一課,是由知名的頁巖氣專家——張金川教授講授的。張教授講述了自己開始進行頁巖氣研究的原因、在重慶尋找頁巖氣的經歷,這些話語深深地激勵著茍啟洋。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茍啟洋對頁巖氣也有了更深的情感,逐漸明確了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大三時,他得知郝芳院士后續將重點開展頁巖氣成藏方面的研究,因此在我校讀研時報考了郝芳院士的科研團隊,并在入學那一年,參與了由郝芳院士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為自身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把夢想刻在奮斗的坐標上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本科四年的時間里,他秉承著“三分鐘熱度干不了任何事情,唯有堅持和奮斗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態度,倍加珍惜學習機會,潛心鉆研專業知識,積極向老師們提問和咨詢,盡最大的努力提高自己對頁巖氣的認識和了解。
“這條路的確不好走。”剛開始接觸科研時,茍啟洋同許多入門者一樣,畏手畏腳,總是在心里打退堂鼓,認為自己不適合此行業,不是科研的料。他在撰寫第一篇中文學術論文時,大大小小修改了四十余次,隨之而來的是對自己的各種懷疑。“英文就算了,難道連中文都弄不好嗎?” 他化挫敗為動力,不厭其煩地一點點磨,一點點改,不懂的地方去查相關文獻,請教自己的導師,經歷四十多個版本才定下初稿。
2019年,茍啟洋(左二)參加美國地質學會年會
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后,他時常旁聽學術會議,拉近自己和科研“大牛”們的距離,逐漸樹立學術自信,明確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定為頁巖儲層孔隙—裂隙發育演化及其對頁巖氣富集的影響作為自己的攻關方向。
“地質工作不是在紙上畫出來的,是靠實地干出來的。” 數百公里的野外踏勘和地質采樣、上千篇的文獻調研總結及數百天的實驗測試分析,讓他在儲層表征方面實現了技術理論的創新,建立了精細刻畫頁巖儲層孔隙—裂隙發育及其分布特征的技術方法,為實現頁巖儲層全面評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指出了未來儲層研究中應重點關注的對象。
茍啟洋的導師郝芳院士評價他“是個充滿干勁的年輕人”。研究生期間,他熱情不減,始終堅持奮斗,無論再難、再重的科研任務都沒能讓他退縮。現在談起當時自己的學習和科研經歷,他感觸頗深。“走在科研道路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兩點。首先就是堅持奮斗,不管從事哪個行業,堅持奮斗都至關重要的,三分鐘的熱度不可能干好任何一件事。其次要有自信:雖然俗話常說切忌驕傲自滿,但我們也要對自身有信心,東方不亮西方亮,很多時候并不是自己不適合科研,只是方向不適合自己。”
以“能源夢”助力“中國夢”
現階段,我國雖然早已摘掉了貧油的帽子,但仍面臨石油重度缺乏的危機,對外依存度逐年增加。因此,作為儲量最為豐富的非常規石油資源之一的頁巖油,在我國石油增儲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在不斷求索的過程中,茍啟洋提出了精細刻畫頁巖儲層孔隙—裂隙發育及其分布特征的技術方法,為實現頁巖儲層全面評價奠定了基礎,相關成果給中國南方頁巖氣有利區優選和重慶涪陵頁巖氣田的二期生產提供了理論指導,為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貢獻了力量。
茍啟洋在中石化勝利油田研究院整理巖芯
所有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紙上,必須親身參與實踐,用腳步丈量土地。因此在大學期間,茍啟洋積極參與實踐,翻越數百公里山路,前往陜甘寧一線石油作業現場。望著西北狂風中的沙土和荒無人煙的戈壁,他深刻感嘆無數黨員“牢記囑托、扎根西部、努力奮斗”的使命。同學曾評價他,不只是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更是一個愿意花費時間去經歷、嘗試的人。他認為,當代研究人員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而要主動擔當起國家復興的大任,以專業知識為舵,以實踐能力為槳,勇立潮頭,為國家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他已完成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陳掌星院士團隊為期一年的理論技術學習任務,并順利歸國為攻克我國頁巖油開采過程中面臨著的“產量低、遞減快、穩采難”難題而繼續努力。
茍啟洋說,他將向李四光、潘鐘祥等老一輩石油人學習,為健全非常規油氣差異富集理論,加快我國頁巖油氣的勘探開發,盡快實現國家能源獨立和安全而不懈努力,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當問到茍啟洋對于未來的規劃時,他堅定地說到:“希望繼續從事頁巖油氣差異富集方面的研究,進而為我國頁巖油氣勘探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同時從實現‘雙碳’目標來看,也希望能將頁巖油氣的開發和二氧化碳儲集結合起來,起到碳封存的作用。”
信念如磐,初心如故。“我為祖國獻石油”是茍啟洋的專業信念。未來,他將繼續發揚“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校訓精神,在專業研究中乘風破浪。(編輯 孫彥欽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