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劉運德帶領研究生,在實驗室對來自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一批水樣開展分析,努力破解隱藏其中的水文循環與生態環境效應“密碼”。
近三年來,他們和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術團隊緊密合作,共同開展塔里木河流域水環境調查與生態效應評估,為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塔里木河流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開展地表水樣采集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總長2179千米,蜿蜒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這條中國最長的內陸河,以102萬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積,在干旱荒漠之間孕育出獨特的綠洲與生命走廊。然而,這廣大的區域生態承載能力極為脆弱。
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牽頭,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以及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擔了下設課題《塔里木河流域水環境調查與生態效應評估》的研究重任。近三年來,四家單位40余名專家學者、技術骨干與研究生,在塔里木河流域行程超過8000公里。
他們圍繞課題緊密協作,揭示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水質演變、水位動態及其生態效應,深化了對水巖作用、灌溉淋濾及生態輸水的認識;編制了主要綠洲區地下水埋深、水質圖集,發現地下水整體淡化、局部咸化及大規模降落漏斗特征;構建了生態輸水—地下水埋深—植被響應模型,提出生態輸水的優化方案。
課題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孫自永表示:“這項綜合研究,并非局限于單一的水文地質或環境領域,需要地質、水文、生態、環境等多學科的支撐。各科研單位和機構聯合開展野外綜合調查研究,是當前科研攻關的趨勢,唯有如此,研究才能更加深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在塔里木河流域開展水樣采集與現場記錄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正高級工程師馬洪云說,近三年來,他們每年采集水樣超過1000組,走過1000多個不同點位。
夏日,大家頂著40℃以上的高溫炙烤。冬季,迎著零下20℃的凜冽寒風。“在野外采集水樣,既要保護好自身安全,同時也要維護好儀器設備。儀器一旦出故障,我們就像在茫茫野外失去了雙眼,工作會陷入極大困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態環境監測總站正高級工程師常玉婷回憶。
在塔里木河流域,孫自永教授(后排右)和研究生們在一起
眼下,盡管課題《塔里木河流域關鍵區生態適宜性調查》實現了研究目標,但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態保護,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遠征,仍需更多科技工作者持續努力,用智慧破解干旱區生態密碼,讓塔里木河的碧波永遠蕩漾。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銳 通訊員陳華文)
(原載 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