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學校新校區與主校區之間的文化傳承,推進新校區的文化創新與發展,根據新校區校園總體規劃方案,擬在新校區主大門至圖書館主軸景觀帶的中心廣場規劃建設一座“地質工作者”主題雕塑。項目由新校區建設指揮部和藝術傳媒學院共同組織實施,分別邀請了中國、白俄羅斯、法國、加拿大等4個國家的5位知名雕塑設計師進行方案設計。經專家組評審,確定湖北美術學院張松濤教授團隊所提方案為中標方案。之后,設計團隊對方案進一步優化,形成了目前的推薦方案。現特將方案予以公告,面向學校師生和廣大校友公開征集修改意見和建議。
一、雕塑概況
雕塑名稱:《新時代地質人》
材質:鑄銅
尺寸:雕塑高約3米,基座高度為1.5-2.0米。
二、推薦方案
雕塑造型為新時代地質工作者形象,是新時代地質人嚴謹科學精神與浪漫寬廣胸懷的寫照,以具象寫實形式表現新時代地質工作者的典型形象——他們繼承了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優良傳統,用青春和汗水丈量大地、發現礦藏;他們手持高精度衛星定位儀和高性能筆記本電腦跋山涉水、探索新知!
三、雕塑創作過程
新校區建設指揮部與張松濤教授團隊、藝術傳媒學院專家查閱了學校相關地質學家和工作者的照片以及視頻記錄,進一步了解和熟悉地質工作者平時的學習習慣、教學特點以及野外實習的工作過程,對“地質工作者”雕塑的象征性主題、空間尺寸、材質、形態、姿勢、衣著、代表性地質元素以及設備儀器的佩帶位置、方式等反復進行咨詢論證,并形成本次推薦方案。
以下是部分創作中的過程稿件,供大家參考。
1.過程稿方案一
該方案以主校區地質工作雕塑為藍本,地質工作者衣著登山服,左手拿著礦石、右手緊握地質錘,身背雙肩登山包,聚精會神觀察礦物標本。整個人物形象自然、親切,既體現了地質工作者積極、奮發的精神面貌,又突出了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地質工作者文化特質。
2.過程稿方案二
該方案選取野外地質工作場景,以現代地質工作中常用GPS和筆記本電腦為元素,替代地質錘和礦石。地質工作者衣著登山服,左手拿著手持式GPS、右手攜帶筆記本電腦,身背雙肩登山包。方案體現地質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丈量大地、跋山涉水的形象,也反映了地球科學研究領域的不斷延伸和發展。
3.過程稿方案三
4.過程稿方案四
5.過程稿方案五
四、參與方式
廣大師生和校友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關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參與評論,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新校區建設指揮部將及時收集整理有關意見和建議,組織設計團隊對方案進一步完善后實施。
五、聯系方式
單位:新校區建設指揮部
聯系人:劉澤 陳勝
聯系電話:027-67884622,027-67884191
六、意見建議提交截止時間:2018年11月30日。
七、本公告的最終解釋權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建設指揮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校區建設指揮部
2018年11月14日
中國地質大學 學校辦公室 版權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魯磨路 388號 郵編:430074 鄂ICP備15021562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11020041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