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檀)為了促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與生態文明的融合發展,繼2024年后,流域關鍵帶演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流域環境與長江文化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區域生態過程與環境演變湖北省重點實驗室于2025年1月11至13日在浙江省余杭良渚古城聯合召開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為“長江流域環境演化與文明發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浙江大學、南京地質調查中心、浙江省地質院、浙江省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及我校等相關單位的專家學者受邀參加會議,共同探討流域環境演變與長江中下游古文明演進的關系,凝練開展深度合作的關鍵科學問題。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我校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樹成致辭。他提出了流域環境與古文明關系研究中惡劣環境如何促進古代創新、環境變率對文明演替的影響、不同場景考古遺址與流域氣候和水環境的關系等需要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這些科學難題為會議研討提供了共同話題,也為后續跨學科聯合研究指明了方向。
會上,朱宗敏、顧延生及陳旭分別代表三個實驗室匯報過去一年實驗室的建設進展及未來規劃,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涵蓋了流域自然過程演化規律、環境變遷與文化發展、當代人—地關系等領域,充分展現了研究團隊跨學科研究基礎和研究特色。
隨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重點解讀了石家河古城遺址的地理環境、文物特點及其文化意義,并希望通過地質學與考古學的融合研究,深入理解史前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劉斌教授介紹了長江下游的史前文明演進歷史,系統梳理了從上山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演變脈絡,為研究中華文明的多元起源提供了重要案例。
我校胡超涌教授著重介紹了流域的過去氣候變化,從氣候學視角出發,分析了季風氣候演變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深遠影響。他特別提到新仙女木事件對農業起源的可能促進作用,以及氣候波動如何影響新石器晚期的文明興衰。我校李輝老師匯報了過去30年長江中游河湖沖淤變化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出了在重大工程影響下流域濕地面積縮減、洪水風險增高等問題,并建議通過加強監測、優化水資源調度,提升生態修復工程,以應對這些挑戰。

研討會結束后,與會成員前往良渚遺址公園和良渚博物館現場考察。在瑤山、反山和莫角山等核心遺址點,大家深入了解了良渚文化在城市規劃、水利工程以及禮制文化等方面的特色與發展。在良渚博物館,大家欣賞了良渚時期的精美玉器、陶器和石器。與會成員深刻體會長江古文明的繁榮與輝煌,極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大家從各自專業角度暢所欲言,交流了對自然環境、社會發展與古文化演進關系的看法,并堅定了通過跨學科研究讓更多國際同行了解長江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決心。
通過此次學術交流與實地考察,與會人員深入認識了自然環境與長江文明演進的聯系,為地學與考古學、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和聯合攻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助力三個省級實驗平臺長足發展,為服務長江流域的區域發展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編輯 焦思勤 審稿 陳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