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邀評論員 童金南
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既要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建設人類文明,同時也要為滿足人類文明發展的需求合理改善生態環境,兩者互為依托、同舟共濟、協調發展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本質上是一部如何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從原始社會的敬畏自然,到農業文明的改造自然,再到工業文明的征服自然,人類與生態系統的關系經歷了深刻的演變。今天,生態文明的時代,既不是對原始社會的簡單回歸,也不是對工業文明的徹底否定,而是要在深刻理解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的基礎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關系。
“生態文明”是生態系統和文明系統的結合,是自然進化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發展的文明系統的交融。以人為本的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既要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建設人類文明,同時也要為滿足人類文明發展的需求合理改善生態環境,兩者互為依托、同舟共濟、協調發展。地球生態系統是地球生物經歷30多億年與地球環境抗爭,經過反復淘汰和創新,最后形成的復雜“生物—環境”共同體,優于自然界中一切無機系統,人類也是該系統發展進化的產物。
首先,生態系統的運行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自然界通過精妙的動態平衡機制維持著系統的穩定,比如北極狐種群會隨著旅鼠數量的變化而自動調節,避免出現資源枯竭的危機。這種自我調節的智慧對現代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追求無限擴張,已經導致全球資源消耗速度達到地球再生能力的1.7倍。我們需要建立新的經濟范式,就像中國正在推進的“雙碳”戰略那樣,通過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機制,為經濟發展設置生態邊界。其次,自然界的循環利用模式也給環境治理提供了科學借鑒。在生態系統中,沒有真正的“廢物”,每一個產出都會成為另一個環節的輸入。反觀人類工業文明,每年制造20億噸塑料垃圾的現狀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欣慰的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推廣。我國的“無廢城市”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深圳通過智能回收體系使垃圾資源化率達到65%,遠超全球平均水平。此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特征也給我們重要啟示。多樣性越豐富的生態系統,其抗干擾能力就越強。這一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的組織方式。在能源領域,我國正在構建“風光水核儲”多能互補體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比已達48%。在農業生產中,云南哈尼梯田保留傳統稻作品種的做法,既維護了生態平衡,又保障了糧食安全,展現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現實價值。
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也為改善生態系統提供了強大工具。技術進步使我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生態修復能力。中國的“螞蟻森林”項目通過互聯網動員5億用戶參與,累計植樹4.3億棵,固定碳匯120萬噸;我們培育出耐鹽堿水稻新品種,使原本無法耕種的邊際土地實現增產15%。這些創新實踐證明,科技完全可以成為生態保護的有力助手。同時,制度創新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例如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政策實踐,打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實現了流域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保護。這表明人類有能力通過自我約束來改善與自然的關系。文化價值觀的轉變也至關重要。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得到完美體現。這座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工程,遵循“乘勢利導”的原則,至今仍在灌溉著5300平方公里的農田。在國際層面,《生物多樣性公約》設定了“30×30”的保護目標,體現了全球共識的形成。這些文化層面的進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撐。
生態文明的本質,是要建立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關系。它要求我們既要充分尊重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又要積極發揮人類文明的創新能力。既不能像原始社會那樣被動地受制于自然,也不能像工業文明那樣企圖征服自然,而是要在深刻理解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文明成果來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生態興則文明興。”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術委員會主任、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鏈接:人民政協報-電子報訂閱
(原載《人民政協報》2025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