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陳凌波 許小康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湖北作為生態大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三峽庫壩區所在地,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國家重要生態屏障,肩負著確保“一江碧水永續東流”“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大責任。
6月5日世界環境日以來,一場場以“美麗湖北”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宣講活動在荊楚大地如火如荼開展。省委宣傳部、省委講師團組建“美麗湖北”宣講小分隊,深入全省各地機關、企業、校園、社區、農村,播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種子,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爭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為支點建設構筑堅實生態環境支撐、凝聚奮進力量。
從課堂到車間宣講有聲有色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什么?”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大思政課”美麗湖北專題宣講在武漢正式啟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張國旗班”的學生們,走上講臺,和現場觀眾互動問答。
來自高校的專家學者、生態環保戰線的基層青年干部同臺宣講,暢談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體會、分享實踐考察的見聞、講述守水護水的故事、科普環境保護的常識,為大學生聽眾帶來一場生動的“大思政課”。
丹江口“火焰山”變“花果山”的造林故事、天津飯館老板為丹江口客人免單的暖心經歷……十堰市青年宣講員將“一江碧水永續東流”的責任擔當融入生動敘事。“小故事”展現“大情懷”的宣講,讓聽眾深刻體會到湖北作為長江流域生態屏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重大使命。
“宣講人講述的人和事是我成長道路上的榜樣,大家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和理想而奮斗,讓我心中保護環境、努力向前的種子萌芽。”學生黃燦深受觸動。
課后,師生們計劃通過主題班會、垃圾分類實踐等,從節約資源、垃圾分類等小事做起,共同守護碧水藍天。
武漢首講后,宣講小分隊分赴各地。
在洪湖,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邢新麗的《千湖瀲滟處 萬物共潮生》宣講報告,聚焦“千湖之省”生態變遷,為當地推進洪湖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理論指引。
在天門,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擴大)學習會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孔少飛將“碳污協同防控路徑”專題輔導與綠色產業園職工面對面交流相結合,宣講“生態高顏值”與“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的實踐路徑。
生態理念融入百姓生活
“當我們抬頭望向天空,那蔚藍色的大氣層總是引人遐想。它宛如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地球,讓我們不禁好奇,這大氣層究竟從何而來?它對我們的地球又有何作用?”
6月24日,在英山縣,宣講員結合專業研究與生活實例,從大氣形成演化、人類活動影響、污染監測防控等角度,多維度宣講生態建設的協同治理及跨區域聯防聯控策略,講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
6月25日,隨縣萬福店農場鳳凰山村,一場以“踐行綠色發展 守護隨縣山水”為主題的宣講,通過《為了北上的那一泓清水》《一條小河的故事》《保護大美淮河》等故事,展示了湖北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湖北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引導更多基層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來自基層的青年宣講員,介紹青年志愿服務隊守護母親河的故事,展示了踐行環保理念,實現綠色發展的生動畫卷,讓村民們明白,“環保不是口號,是門前的那條河、屋后的那片山”。
武漢的互動問答、天門的“課堂+園區”模式、隨州的故事匯……各地結合實際創新形式,讓宣講既有高度又接地氣。
“環保一線的故事最有說服力,環境保護關乎每一個人,大家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參與,共同守護好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當群眾看到身邊的河水變清、天空變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會入腦入心。”孔少飛說。
從丹江口水庫到洪湖濕地,從大別山區到淮河源頭,一個個生態保護的實踐案例、一次次深入淺出的理論闡釋,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轉化為全省上下的自覺行動,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湖北凝聚起磅礴力量。
鏈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07/21/content_320987.html
(原載《湖北日報》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