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輝 吳仁喜
在對沉積巖中碳酸鹽巖圓球狀結構的定義中,“將具有核心和包殼的球狀體統歸為鮞粒,不具有核心和包殼的球狀體則統稱為豆粒”是學界的共識,《沉積巖石學》教材也是這樣表述的。
然而,2024年一篇發表于《古地理學報》的論文中卻對此提出了異議。該文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成龍發現鋁土礦中的同心狀顆粒的特征并不包含在以上兩種定義之中,并以此提出了新的命名——“膠體包粒”。
這一有意義的發現,得益于成龍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e站”科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學習期間對鋁土礦的勘探工作。

余文超教授帶領學生進行鋁土礦的勘探工作。張金光攝
2011年3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杜遠生教授帶領團隊到達貴州遵義。該團隊憑借專業的知識與敏銳的地質嗅覺,對貴州省務正道地區的鋁土礦的基礎地質與成礦規律取得了一系列創新認識和成果。以此為起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貴州地礦106隊開展了長達十余年的合作。
專家介紹,鋁土礦被列入國家戰略性礦產目錄,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建筑、交通運輸和包裝等領域。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鋁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但國內鋁資源供給不足、節能降碳壓力增大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化與貴州地礦106隊的戰略合作。去年7月5日“中國地質大學貴州省地礦局106地質大隊黔北特色礦種找礦突破與科技創新地質e站”(簡稱“地質e站”)掛牌成立。該平臺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牽頭,旨在融合人才培養、科技合作、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功能,是該校計劃推廣的全國性“地質e站”建設的首個試點。
“地質e站”站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余文超介紹,“地質e站”運行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依托該平臺合作,106隊在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遵義縣團溪鎮仙人巖鋁鎵礦勘探項目評審中,其找礦成果報告獲評“優秀”。該項目歷時20個月,完成鉆孔197個,鉆探進尺近21000米,探獲新增鋁土礦資源量1400多萬噸,達到中型礦床規模。
在人才培養方面,“地質e站”提供了實踐平臺,近20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在這里進行了野外考察、樣本采集和實習實踐,“地質e站”的教學方式已從傳統的“老師在野外剖面講述地質現象”轉變為“學校教師聯合106隊技術骨干共同指導”,引導學生關注地質勘探一線實際問題,將書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參與“地質e站”工作的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莫洪成表示,“地質e站”實踐經歷讓他獲益匪淺,他希望未來在地質一線做出自己的貢獻。
鏈接:https://rmtzx.sciencenet.cn/mixmedia/a/202507/26/WS6884bf5fe4b0cb2d1eedb54c.html
(原載 科學網客戶端 2025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