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6月20日電 (記者 馬芙蓉)以腕足動物和有孔蟲為代表的古代殼類海洋生物,是如何在全球環境災難中幸存下來的?一項于近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Nature Ecology& Evolution)的論文,給出新答案——簡化殼體結構。
這項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美國加州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高校學者聯合開展。論文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宋海軍20日受訪時表示,該研究對于理解地球歷史上生物如何躲過大滅絕事件具有重要意義。
宋海軍介紹,有孔蟲和腕足動物是古代海洋中常見的動物,殼體主要成分為碳酸鈣。它們均經歷了地球上發生的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并得以幸存。
為探究原因,研究團隊選取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早侏羅世大洋缺氧事件開展研究。這兩次事件均由劇烈火山活動引發,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和缺氧,這些變化對依賴碳酸鈣構建殼體的海洋生物來說是極大挑戰。
結果發現,當災難來臨時,有孔蟲、腕足動物等海洋生物通過簡化殼體結構來保命。
以腕足動物為例,其通常擁有復雜精致的殼褶,可用于防御或調節生理。但在大滅絕時期,這些殼褶大幅減少,許多物種甚至演化出完全光滑的殼體。團隊基于3225個標本、1061個腕足物種的全球化石數據庫分析發現,殼褶的數量和比例分別下降了36.4%和60%。
有孔蟲同樣選擇“瘦身”。團隊對757個標本、12個物種的分析顯示,在兩次滅絕事件中,有孔蟲的殼體厚度平均減少了20%至60%。
“這種簡化殼體的策略不僅是短期的生存手段,還重塑了生態系統結構。”宋海軍指出,失去復雜殼飾可能讓這些生物在生態互動中變得更脆弱,甚至更易受捕食。但長遠來看,這種變化可能催生新物種,重新設定演化軌跡。
宋海軍表示,這種策略并不局限于這兩次滅絕事件——在從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多個大滅絕事件中,海百合、珊瑚、浮游生物等類群均出現類似殼體簡化現象,表明這種結構退化或許是生物在壓力下普遍而有效的應對方式。(完)
鏈接:中外學者揭示古代殼類海洋生物躲避大滅絕秘訣
(原載 中國新聞網 2025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