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燕 陳晶 宋艷芳
在人們的印象里,博物館的標本大多被安靜地放置在玻璃展柜中,觀眾只能隔著玻璃,帶著些許距離感去觀察。但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卻打破了這一常規。該館借助前沿科技讓標本以全新的姿態“觸手可及”,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參觀體驗。
打造一流仿真教學基地
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二樓的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區,幾個透明懸浮屏展柜格外引人注目,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在這里,觀眾只需輕輕點擊屏幕上的“簡介”“圖片”“模型”“視頻”等按鍵,便能對玻璃展柜中的標本有更深入的了解。
據博物館展陳科普中心主任隋吉祥介紹,這些顯示屏運用了透明OLED懸浮影像技術,能在透明玻璃展柜上形成浮空立體的化石多媒體圖像。觀眾可以伸出指尖觸碰屏幕,放大觀察虛擬的化石,這種互動式的體驗,仿佛能讓觀眾穿越時空,與遠古生物“親密接觸”。而且,顯示屏在展示實物展品的同時,還能播放科普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極大地提升了博物館展覽的吸引力,讓原本略顯枯燥的標本展示變得生動有趣。
這一改變只是博物館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全國各大博物館都在積極探索新的展覽形式,逸夫博物館也不例外。自2022年起,該館全面啟動智慧博物館規劃與建設。2023年10月,博物館完成了40件館藏標本高精度三維模型采集與制作、4組高清科普動畫設計與制作,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博物館在標本數字化保護方面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2024年7月,博物館申報中央高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專項項目,并啟用自有發展資金,全力建設“以數字化賦能場館思政育人——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智慧博物館”項目。通過該項目,博物館不僅搭建了多樣化教學實踐場景,還提供了云展覽平臺及各類交互式觀展體驗,朝著一流的地球科學仿真教學基地的目標大步邁進。
其中,復原的恐龍系列模型成為智慧博物館建設中的一大亮點。以趙氏小盜龍模型為例,工作人員基于激光掃描數據,運用三維技術將其完美復原。游客點擊不同按鍵,就能了解到趙氏小盜龍的身體特征,還能看到恐龍在不同狀態下的形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化對恐龍知識的理解。
開啟沉浸式視覺盛宴
在博物館二樓,還有一個區域深受觀眾喜愛——恐龍沉浸式體驗區。踏入這片光與影的交匯區,巨大的水杉、銀杏遮天蔽日,逼真的場景讓人仿佛瞬間穿越回中生代。就在沉浸感達到頂點時,一只小盜龍突然從樹林中飛撲而出,帶來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
博物館通過超高清影像、互動科技與藝術化表達,精心打造了這一沉浸式體驗空間。在這里,觀眾不再是被動的觀看者,而是能身臨其境地探尋中生代時期的輝煌。為什么同樣的化石,在這樣的展示方式下會越來越受歡迎呢?參與博物館歷次展示空間設計的工作人員李富強給出了解釋:沉浸式的體驗,搭配上炫酷的視覺效果,能夠迅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博物館在布展時從受眾視角出發,讓化石“活”起來,這樣觀眾不僅更愿意去體驗和感受,離開博物館后還會心生再來的念頭。
推動教學科普雙向發展
在逸夫博物館三樓礦物巖石廳,“巖石的循環”展項同樣令人眼前一亮。該展項采用新型的模型與異形投影技術,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精美的三維動畫特效,打造出一場酷炫的科普盛宴,生動展示了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這三大類巖石的循環過程,這種展現形式在國內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中獨樹一幟。
巖石按成因主要分為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它們形成于不同的環境和地質作用。由于地球的物質和能量始終處于運動狀態,地質作用也持續不斷,已形成的各類巖石會隨著環境、地質作用類型和方式的變化而相互轉化。
“巖石的循環”展項由實體模型、異形投影、觸摸屏電腦一體機三大部分構成。實體模型主要展現火山、山脈、湖泊等地貌特征,呈現地球表層的地貌生態;異形投影以實體模型為幕,運用白模投影融合技術,虛實結合,通過三維動畫詳細展示巖石在不同環境中的轉換過程;三臺觸摸屏電腦一體機則以微視頻的形式補充投影難以展現的微觀地質過程等內容,觀眾還能通過觸摸屏深入了解巖石、巖石的分類、成因和應用等知識。整個展項將特效動畫、造型、燈光巧妙融合,營造出強烈的縱深感,帶來逼真的視覺效果。
地球科學學院佘振兵教授表示:“‘巖石的循環’展項應用到教學上,效果非常好,我們每次專業課都會帶學生來博物館現場教學。”
作為高校的二級博物館,逸夫博物館在擴大科普影響力的同時,始終關注對教學、科研的服務和產出。博物館與多個教學科研單位達成有效互動,在科研項目申報、論文產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僅2024年就在《當代生物學》等國際一流期刊發表了數篇科研論文。此外,博物館還開辟了專門的化石修復室,為有需要的師生提供空間和技術支持。
圖書檔案與文博部部長、逸夫博物館館長帥斌表示,未來,逸夫博物館將繼續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深厚的人文情懷,不斷探索新的展現形式,提升多樣化社會服務的可及性,助力師生教學科研,同時為大眾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質。在科技的助力下,逸夫博物館的標本將更“活”,為更多人帶來知識與美的享受。
(原載《中國礦業報》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