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客戶端武漢5月9日電(記者肖藝九)“地光閃,大地動。雞鴨飛,貓狗鬧。房屋倒塌地裂縫,嘩嘩啦啦轟隆隆……同學們,你們想想這是一個什么自然現象???”9日上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吳云龍化身“科普導師”,給武漢水果湖第二小學四(3)班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家長課堂”。在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同是學生家長的他,給孩子們講授地震相關知識,教會大家如果突遇災害,應如何做好防護。
結合1923年關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25年3月28日緬甸7.9級地震,吳云龍用短視頻、圖片向同學們生動展示了不同級別地震帶來的災害,比如房屋倒塌、地面裂縫、山體滑坡、水災海嘯、火災等。

講到地震發生原因時,吳云龍以雞蛋作比喻說,地球內部的組成結構地核、地幔、地殼就如同雞蛋的蛋黃、蛋白、蛋殼。在現場互動環節,他邀請兩位同學用桌子當道具,模擬兩種地震波發生的情況,感受不同震級地震的強度。為了讓大家更直觀準確地認識地球,吳云龍帶來一個3D打印的地球模型。孩子們驚訝地發現,真實的地球竟近似凹凸起伏的梨形。

課堂上,現場展示的張衡地動儀模型吸引了同學們好奇的目光。吳云龍講述說,這是我國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杰作,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地震儀。在沒有現代科技手段時,古人就靠地動儀來判定地震發生的方向。他告訴大家,隨著科技實力發展進步,我國已建立起全球規模最大的地震監測預警系統。

遇到地震該怎么辦呢?吳云龍告訴同學們,心中要有防災減災安全意識,牢記“伏地、遮擋、手抓牢”避震口訣。隨即,他還訓練了同學們在室內和室外兩種場景的避險方式。

“讓教育走出課本,讓家長走進課堂,讓孩子們增長知識、常識和見識?!卑嘀魅蚊丈蠋熢诨顒雍蟊硎?,這種沉浸式教育場景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有助于孩子們拓寬視野,增長才干,提升為人處世、應對危險的能力。

據悉,水果湖第二小學始終倡導“家校社”協同育人理念,未來將繼續邀請更多家長走進課堂,以多元主題課程為學生的成長注入鮮活能量,讓知識跨越圍墻,讓世界走進童年。
鏈接:地震科普進課堂
(原載 新華社客戶端 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