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恕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新能源在提高國家能源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能源學院成立以來,在學校黨委領導下高度重視新能源領域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新能源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化研究”科技創新為牽引,以“本、碩、博”跨學科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紐帶,創新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與國內外優勢科研單位和領軍企業聯合共建新能源領域多元化合作平臺,探索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的高校新能源工科建設新模式,著力打造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新模式。
堅持黨建鑄魂
強化思想引領
學院高度重視黨建工作,在成立之初便成立學院教工黨支部和學生黨支部,選優配強黨建工作隊伍,將黨建的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賦能人才培養。通過師生黨支部聯學聯建、結對領航,強化師生學科專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領軍企業開展聯合黨建活動,以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為載體、以黨支部為單位,共同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拓寬人才培養場域,為學院師生提供全方位的知識應用場景,在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過程中,增進學生對新能源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通過打造師生黨支部品牌活動,將新能源領域的業務知識與黨建知識緊密結合,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做好銜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做好銜接,深度挖掘新能源開發、轉化、利用過程中的思政元素。學院通過引入前沿科研成果和工業應用案例,使學生不僅學習到新的科技知識,還能理解這些技術如何響應國家的戰略需求,從學院教授身上學到投身國家建設、矢志不渝發展國民經濟的精神。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良好品質,培育學生專業報國的志向和家國情懷,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堅持地學為根
凸顯學科特色
學院充分結合學校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學科的“雙一流”學科特色和科研優勢,為新能源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賦能升級。在學生培養方案中,于繼承學校傳統地質認知和地質實踐的基礎上,開辟雄安新區、山東威海等實習實踐場域,使學生了解豐富的地學文化和地學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復雜知識的能力。將傳統的地學和化石能源的勘探開發知識融入新型能源的勘探、開發、轉化、存儲與利用過程中,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沃土和營養。同時,學院依托國家級別科研平臺,在產出標志性科研成果的同時,助力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人才培養,推動學生近距離了解科技前沿問題,結合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在地熱能、氫能、儲能等領域扎根研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將地球科學傳統學科優勢注入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中,逐步培養出一批具有地學烙印、認同地學文化、具有地學精神的學子,從而使其成為國家地球科學領域和新能源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堅持應用為要
加強專業技能
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實習實踐和系統應用能力的培養,持續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地熱能、太陽能、氫能、核能、儲能、“碳中和”技術等內容,構建跨學科知識模塊,強化學生的系統思維與綜合素養。搭建起重要的學習平臺和場域,為學生提供接觸前沿科技與行業實際需求的寶貴機會,使他們能夠切實掌握先進科學技術,培養其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成為新能源領域和行業發展所急需的優質人力資源。推行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與新能源龍頭企業合作,建立工程實訓實習基地和聯合實驗室,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行“雙導師”制度,聘請企業專家與校內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實施項目驅動學習,圍繞“真問題、真任務、真環境”,鼓勵學生參與國家重大科研計劃、企業研發新能源研究項目,讓學生參與到綜合利用的研究實踐中,跨越能源與動力工程、地質科學等學科界限,不僅拓寬了知識視野,還提升了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畢業后迅速成為行業內的骨干力量。
堅持創新思路
拓寬國際視野
學院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交叉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高度重視學生國際視野的拓展,在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對標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猶他大學等能源領域國際知名學校課程開設情況,為新能源領域人才培養構建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以客座教授和雙聘教授的方式聘請國際專家和學者充實學院師資隊伍,參與課程教學,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和數字化的教育方式,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思路,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限制。同時,定期組織新能源專題國際論壇,邀請國際知名學者面向學院師生開展講座,引入國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使學生掌握學術和行業科技前沿知識。與國際知名高校和新能源領域研究院所開展交流合作,共建聯合培養基地,定期輸送學生前往海外培養基地開展協同科技攻關,強化與國際前沿科研團隊的溝通和交流,拓寬學生國際視野。
作為學科特色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始終堅持構建“全程貫通、空間聯通、隊伍互通、內容打通、評價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完善“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夯實“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本研融合,跨學科培養、跨平臺培養、跨文化培養”的“三融三跨”研究生培養模式,打造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同體。新時代國家戰略對新能源領域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學院主動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平臺的強大資源優勢,堅持“黨建鑄魂、地學為根、應用為要、創新思路”,融匯多學科力量,全面構建復合型、創新型、戰略型新能源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與社會服務能力,助力高校順利實現人才培養任務和目標,為推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鏈接:《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屬出版機構-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原載《中國教育報》2025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