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戈壁沙漠,搏擊驚濤駭浪,鏖戰雪域高原,勇攀地球之巔……從天山巔到三江源、從南北極科考到世界屋脊,在從事測繪科教科普工作的二十余年里,他被業界譽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的地學追夢人,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副院長陳剛教授。日前,記者采訪了這位科研工作者。
堅持去一線 十年四次攀登珠峰
2022年4月30日上午,經過7天攀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陳剛和兒子陳李昊,成功登上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瑪峰。
這距離他首次攀登珠峰過了10年。這一次他終于拿到了西藏地殼運動監測的珍貴數據。“未經親手測量的數據,總覺得不踏實,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到一線去,到現場去。”陳剛說,他原來是做工程測量的,2008年汶川地震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地震發生后,他們連夜趕到汶川,看到滿目瘡痍,心里十分震慟。從汶川回來后,他就改變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到大地測量。
從汶川科技賑災起步,他通過參與全球“7+2”登山科考計劃,攀珠峰、征北極、闖南極、探南海,在“上天入地下海登極”中磨練自己,并獲取了大量的精細勘測數據。
自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陳剛先后四次攀登珠峰。前三次,因為天氣原因均未能登頂。2022年他再度出發,這一回還帶著在地質大學攻讀測繪專業的兒子陳李昊。他們住帳篷一住就是一個月,二十斤的儀器一背就是九個小時,狂風暴雪、高原反應都沒有阻擋他們的腳步。
2022年4月30日凌晨2點,陳剛和兒子陳李昊以及兩名向導從珠峰北坡8300米營地出發,向峰頂發起了最后的沖刺。最后將近500米的海拔高度需要跋涉2.8公里的距離,他們用了將近9個小時。
珠峰是反映印-歐板塊相互作用現狀的敏感指示器。作為世界最高點,和南極、北極一樣,它一絲一毫的變化都對全球地質學研究有無比重要的意義。陳剛帶領團隊利用北斗導航定位系統設備,進行了高精度實時動態測量技術測試,以及冰雪覆蓋測深試驗,這也是我國首次在珠峰地區利用全球導航定位系統反射信號技術,開展積雪反演研究。
測繪工作,耐心和細心是影響觀測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為了一個數據反復的觀察與測量,就算是在高寒環境,也不能草草了事。”陳剛說,數據不會說謊,必須要抱著嚴謹的態度去對待它們。
弘揚科學精神 帶領支部做科普
“同學們,你們知道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嗎?”……在2023年秋季“開學第一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實踐活動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陳剛帶領所在的“山海求知”黨支部成員為中小學生,做了一場題為《攀登的意義》的科普宣講課,講述他攀登珠峰的故事。
“課堂上,孩子們會問珠峰的身高為什么要經常測量?”陳剛說,實際上珠峰的高度和變化趨勢一直受到國際關注,作為中國科技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精確測定珠峰高度,并向全世界發布,這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科技水平的體現,也是中國主權的象征。
在他看來,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推進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近三年來,他帶領支部黨員走進武漢三中、恩施七里中學、河北玉田一中、云南楚雄龍江中學等30余所中小學弘揚科學家精神,覆蓋師生過萬人。
進入21世紀,海洋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航天航空和海洋觀測平臺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認識海洋環境的途徑, 陳剛調到海洋學院后,研究領域也從大陸構造環境監測延展到海洋觀測。
從事大地測量、海洋測繪教學研究工作二十余年,陳剛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教學成果獎2項,指導學生獲得全國大賽獎勵8項。作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工程與技術專業的創始人,他認為海洋科學研究與地球科學領域各個學科都密不可分,當下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海洋,勢必會帶動地球科學的深入發展。希望每一個熱愛地球科學研究的學生努力學習耕海探洋本領,做一個有時代擔當的新青年。
本報記者 陳映琦
鏈接:少年科普數字報刊平臺-“上天入地下海登極”追夢
(原載《少年科普周刊》2025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