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訪專家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任國玉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主任醫師 王彤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張炳鈺
頭頂上方“哨聲”作響,地上自行車攤倒一片,行人在風中搖晃前行……連續幾天,北京至少10級的大風讓“弱不禁風”一下子具象化起來。立春過后,全國多地都以比春節前更低的氣溫開啟了新的一年,網友們也紛紛留言:“倒春寒這就開始了?”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任國玉接受采訪時表示“并非如此”,本次大風與冷空氣過程不是“倒春寒”。一般所說的“倒春寒”,在氣象學意義上是指春季出現的前期暖或正常、后期明顯冷于常年同期平均狀態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氣象學的春季是指每年公歷3—5月階段。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一般表示最冷的時刻過去了,平均氣溫開始回升,但其實冬天還沒有結束。
因此,對于這次大風降溫過程,應看作一次強寒潮。寒潮在秋、冬、春季都可以出現,只要達到氣象行業規定的標準,都可以稱為“寒潮”:即一地冷空氣過境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或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或72小時內氣溫連續下降12℃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
中央氣象臺資料顯示,近日的寒潮源自一股強冷空氣,分別從中、東兩路先后自北向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大風天氣主要發生在青藏高原、內蒙古中部和華北平原地區,受冷平流(即較冷空氣向較暖空氣方向輸送)影響,地面風力更大,且平原風力不弱于高原地區,夜間風力不遜于白天,京津冀部分地區最大陣風達到9至10級。
自然風本身并無冷暖,但它會加速人體與環境之間的熱量交換,導致人體熱量流失,因此在“風寒效應”作用下,人們的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更低,導致這一波大風加寒潮格外“折磨人”。
原本,在立春后或2月初,出現大范圍強寒潮屬正常現象。只不過最近十幾年,我國寒潮天氣事件出現頻率比20世紀最后20年顯著增高,夏季的高溫天氣事件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氣候本身的自然變化——目前的20余年,東亞地區處于一個氣候變異性較高的時期。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主任醫師王彤表示,寒邪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等特性,不僅易損傷人體陽氣,還會影響水液代謝及血液循環,導致臟腑、筋脈、腠理氣機收縮牽引而功能障礙。大風加寒潮的天氣里,要從多個方面保護好自身健康。
一老一小要注意。寒潮天氣對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影響較大。降溫和低溫會使人體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容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注意監測血壓、心率變化,盡量減少外出,出門做好防護。
明顯的降溫還容易引發感冒、流感、支氣管炎等疾病,老人、孩子和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響,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及時增添衣物。
一頭一腳要護好。俗話說,寒從腳下起,火自頭上生。中醫角度來說,寒屬陰邪,自下往上走,下肢更易受寒。因此寒潮天氣里須注意護好腳部及腿部,襪子和褲子盡量穿得厚一點。
頭部作為諸陽之會,散熱較快,當氣溫分別在4℃和—10℃時,人體約1/2和3/4的熱量從頭部散發;口鼻等呼吸道關口也位于頭部,寒冷空氣會刺激鼻黏膜,造成外邪侵入人體。因此寒潮天氣里,應戴好帽子、圍巾、口罩,盡量減少裸露在外的皮膚面積。
飲食厚味別太油。寒冷天氣,很多人會通過補充高熱量食物來增加抗寒能力,如高蛋白食品或肉類食品,但應注意別太過油膩,盡量選擇瘦肉類,避免助生痰濕,反而添病。可適當沖泡代茶飲來補氣御寒,如生姜紅棗茶等。
生命時報官方網站(來源: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
鏈接:武漢晚報-兩類人群需重點關注
(原載《武漢晚報》2025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