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騰龍 陳圣軍
2025年春節檔期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爆火出圈,不僅刷新了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紀錄,更成為我國首部進入全球票房榜前11的亞洲電影。
許多人問,這樣火熱出圈的華語電影,為什么是一部動畫片?火到全球的“男主角”,為什么是哪吒?
哪吒可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神仙”之一,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明星”。小時候曾鬧海殺龍,因此流傳有哪吒鬧海的傳說,在中國傳統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有不少“戲份”。可謂是土生土長的“中國英雄”。
隨著“哪吒”的出圈,不少外國觀眾對中國神話產生濃厚興趣,“封神榜”的故事也隨之火熱起來。其中原因,首先當然是國家實力的強大。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關中國的話題本身就自帶流量。其次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作為世界唯一延續至今的古代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獨具特色,極具魅力。
然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明星”不少,傳統文化題材的影視作品也不少,為什么此次出圈的卻是哪吒呢?其中關鍵,在于“創新”。
動畫片在過去被認為是“兒童專屬”,但隨著動漫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數字特效和藝術表達,動畫片早已不再是“低齡適用”,反而能大大拓展表達空間,讓天馬行空的想象有了表達的載體,給人新奇浪漫的體驗。
而在內容上的“創新”就更多,比如人物造型就很現代。“煙熏妝”造型的哪吒、講一口“川普”方言的中年大叔太乙真人、口吃的申公豹、肥胖愛美的石磯娘娘,都顛覆了我們傳統人物形象設定,符合當下年輕人“反差感”潮流。臺詞設計上則抓住了現代表達習慣,“梗句”不斷,富有幽默性,充滿現代喜感,不少臺詞梗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除了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相關題材之外,影片還融入了三星堆青銅器、川西民居、敦煌飄帶、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國傳統古建筑、傳統民俗、太極、五行等諸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式美學的魅力。
在劇情上,影片對親情和友情這兩對人類最普遍的情感進行了生動細膩的描述。無論是李靖夫婦對哪吒的愛,還是東海龍王對敖丙的愛,抑或是申公豹對申小豹的愛,都是親情的生動體現,也是儒家的“孝悌”“家本位”倫理,是中國社會最深沉的文化底蘊和底色。親情之外,影片中哪吒和敖丙之間純真的友情也非常讓人動容和共鳴。朋友是傳統中國社會“五倫”中的重要一倫,足以說明友情對我們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網絡社會的年輕人在享受線上社交便利性的同時,也喪失了面對面社交的那種親密感和真實感,因此也渴望友情,所以近些年在年輕人中出現了一種“輕社交”“搭子社交”新現象。
從價值觀層面來看,傳統的哪吒故事反抗封建暴政和舊式父權,而《哪吒2》反抗的是偏見和不公,正如電影臺詞中所說“我命由我不由天”,表達的是追求自我認同與價值實現的現代價值觀念,這與當代年輕人表達個性、定義自我和尋求自我實現的精神特質不謀而合。當代的年輕人,尤其是“00后”,大都成長在物質比較豐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和社會分化逐漸擴大的時代環境中,自我意識十分強烈。哪吒在反抗偏見與不公過程中所產生的自卑、迷茫、痛苦、掙扎、反抗的種種復雜情感,使得當代年輕人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如上種種,是在“哪吒”這個傳統文化“IP”的內核上,以“創新”重塑了古代英雄的現代性,賦予其全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從而引發觀眾對親情、友情、自我認同與實現等現代情感和價值觀的思考與共鳴。可見,堅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就必定能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鏈接:長江日報-為什么是哪吒
(原載《長江日報》2025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