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彥斌 韓思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大思政課”尤其是高校思政課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
■ 大思政不是簡單的內容相加
從思政課到“大思政課”,體現了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識的深化?!按笏颊n”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有機化、課程資源的豐富化和課程實施的協同化,而不是簡單的內容相加,它講求育人實效性與時效性的統一。因此,怎樣辦好“大思政課”還需要從方法路徑上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特別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要講全、講明和講透的大道理、硬道理和真道理。顯然,講道理就涉及“誰來講道理”“在哪里講道理”以及“用什么來講道理”,其中既涉及“大思政課”的資源,也涉及運用資源的方法,還涉及運用方法的主體之間的協同聯動。當然,“大思政課”并不是要完全脫離傳統課堂教學而完全用社會中的思政資源來開展教育教學。整合并善于利用資源是辦好“大思政課”的內在要求。
■ “大思政課”要用好五大資源
作為“講道理”的課程,思政課在內容安排上應始終圍繞著育人目標而展開。整體而言,“大思政課”的生態化構建應當聚焦用好場館資源、網絡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
場館資源為“大思政課”強化育人實效提供了空間載體。高校內部及周邊的文化場館、紀念館、博物館等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將場館資源與思政課相結合,能夠提高“大思政課”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歷史、文化和社會現狀,從而增強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網絡資源為“大思政課”強化育人實效提供了現實便捷。在線課程、數字圖書館等網絡資源不僅打破時空限制,拓寬了“大思政課”的傳播路徑,也豐富了“大思政課”的課程內容,提升了“大思政課”網絡育人能力。特別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為網絡資源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歷史資源為“大思政課”強化育人實效提供了歷史支撐?!白x史可以明志”。思政課中的諸多知識點的講授均可以通過歷史案例來進行闡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蘊含著大量能夠闡明“大道理、硬道理和真道理”的案例,如能較好地運用,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文化資源為“大思政課”強化育人實效提供了文化營養。文化既存在于歷史之中,也存在于現實之中。文化總能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為人們所感知。多數情況下,它內含著人們“日用而不知”的價值內核。這種價值內核一旦以某種方式呈現出來,則會給人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應成為構建“大思政課”的內在要求。
社會資源為“大思政課”強化育人實效提供了外部支持。社會由不同行業構成,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使得各行業富含大量的思政元素。挖掘和用好行業思政元素,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建設,不僅有利于豐富“大思政課”建設內容,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有助于行業探尋自身精神文化、推動行業發展。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都可以成為高?!按笏颊n”的資源供給主體。只有讓“大思政課”與社會接軌,才能有效拓寬高?!按笏颊n”場域。
■ 在“用”字上下功夫
客觀而言,每個高校所具備的場館資源、網絡資源、歷史資源、文化資源和社會資源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大思政課”資源需要高效結合自身實際和所處地域的實際進行深入挖掘。
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章節安排上存在顯著差異。每一門思政課都有其相對獨立的知識體系。“大思政課”資源應與思政課內容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從“五大資源”所涵蓋的維度進行素材梳理,按照相關性原則,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形成一個完整的素材庫,從而為“大思政課”資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前提。
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是一時形成的,其形成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期間是其“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高校,整個思政課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謂及時利用“大思政課”資源,首先是提出問題要及時,其次是回應問題要及時,再次是解決問題要及時。課程資源不僅僅可以用來提出問題,也要用來回應和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各種困惑,這本身就是一個“講道理”的過程。
家庭、學校、社會和網絡等方面的因素是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類型,學生思想觀念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靠多元主體的協同解決。
[作者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鏈接:長江日報-講好大道理硬道理真道理
(原載《長江日報》2025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