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文達 黃少成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七個聚焦”的總目標,其中之一就是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深刻的內在邏輯,深刻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方向指引、強大動力、價值立場和實踐支撐,對于新征程上實現強國建設目標意義重大。
一、建設文化強國的方向指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
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高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意識形態建設。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攬全局,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文化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對各方面工作作出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論述,無論是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還是強調“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抑或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都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建設特別是意識形態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進入新時代以來,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
新時代新征程,面對“兩個大局”互相交織、互相影響、互相激蕩的時代背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要堅持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實“六個必須堅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廓清思想迷霧,為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正確方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大廈”始終巍然聳立于世界東方。
二、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動力:進一步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文化強國建設,需要不斷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使之與不斷發展的社會實踐相適應,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從而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一是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立足文化建設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建立優質文化資源區域協調、城鄉協調發展機制,建立健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機制,著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
二是進一步完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體制機制。完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專門機構建設,探索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專門機制,扎實推動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和協調統一性監管。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專門政策,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深化文娛領域系統治理、綜合施策。
四是進一步完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因地制宜推進完善文化和旅游在發展布局、資源、業態、公共服務、交流合作、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深度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切實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三、建設文化強國的價值遵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建設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建設,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應有之義,也是黨在領導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堅定立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新時代新征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藝精品創作、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偉大文化建設實踐中,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文化建設,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根本價值遵循。
一是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文化建設的價值旨歸。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踐行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把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主要依靠。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三是把人民的滿意程度作為評判文化建設成效的根本標準。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在文化事業發展中始終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判文化建設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創造出更多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優秀文化產品。
四、建設文化強國的實踐支撐: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先后提出了文化建設的“雙百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二為方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原則和要求,文化建設事業扎實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引領和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深厚的文化情懷、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覺、強烈的文化擔當,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新時代新征程,建設文化強國,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堅實實踐支撐。
一是堅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這是我們的自信之源,唯有自信,方能自立,文化強國建設事業應扎根中國大地、賡續中華文脈,切實增強中華文化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
二是堅持守正創新,創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新文化。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牢記“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實踐創新中推進文化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三是秉持開放包容,在交流互鑒中提升影響。牢固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敘事體系創新、話語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作者分別為遵義師范學院講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遵義日報數字報-深刻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內在邏輯
(原載《遵義日報》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