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日報訊(記者孫珺 郝天嬌 秦璟)建筑結合先進算法“耳聰目明”、“船臉識別”內河船舶自動駕駛……這些炫酷的場景有望在城市中心區落地。12月17日,江岸區“彼岸計劃”科創大會上,該區發布“岸九條”鼓勵創新創業,1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首長江左岸,共同探索科創賦能中心城區轉型發展新模式。
當日,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武創院等18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專家、科創項目負責人匯集一堂,現場了解江岸區發布的50個科創應用場景。這些場景涉及智慧城市、長江大保護、智慧航道等領域,將面向社會各界開展意向對接。
“技術得以應用才成為產業,技術發展離不開應用場景的支持。”武漢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洪說,江岸區開放的智慧航運應用場景將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場,為產業鏈企業提供市場的同時,也給科研人員指引方向。
大會現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與江岸區合作共建三大創新平臺——武漢大學智慧水利與航運創新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醫工交叉產業聯合研究中心、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中心,進一步賦能區域產業升級。8項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紡織大學等高校的創新成果以及元宇宙沉浸式體驗等應用場景簽約落地。
作為創新要素融合的關鍵支撐,江岸區出臺科技創新“岸九條”,用“真金白銀”呵護企業“從小到大”,實施“科創人才引育工程”“應用場景示范工程”,成立總規模50億元的科創產業基金等。5只科創基金聚焦智慧水工、清潔能源、綠色航運、生態環保、軟件信息、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武漢理工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系開放創新實驗室負責人、副教授浦實認為,江岸區政務、金融、公共服務成熟完善,與高校融合發展的核心在于打通“政產學研金服用”鏈條。
武創院院地合作部部長魏潔表示,江岸區產業基礎與武創院創新資源布局對應,既能與產業鏈企業協同創新,又能在歷史建筑、水利航運等場景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參與采寫:欒嘉雯)
鏈接:長江日報-城市中心區科創應用場景發布 內河船舶實現自動駕駛
(原載《長江日報》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