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宦吉娥 鄧焮越 涂亦楠
在不利氣象條件的影響下,污染物難以稀釋和擴散,焚燒秸稈會導致PM2.5和PM10日均濃度大幅增加。如何妥善處理好大量秸稈,是大氣治理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破解秸稈燒與不燒的難題,關鍵在于有序推進秸稈的資源化利用。
用上科技之力,發掘秸稈成“金”潛力。科技創新是秸稈高效高值化利用的核心驅動力。在秸稈回收上,應加速智能農機技術革新,引入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和技術手段,提升秸稈收集、處理及還田的效率。在秸稈多元化利用上狠抓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秸稈在原料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及能源化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以實現資源化利用,同時不斷探索秸稈的新型利用途徑,以期實現秸稈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四川渠縣全年收儲秸稈生產飼料,通過科技賦能,不僅保障了肉牛飼草供給,還為村民創收近200萬元,增加企業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贏。
用好制度之力,鋪平秸稈成“金”之路。完善制度是推動秸稈閉環多元化利用的重要保障。為實現《“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設定的“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在86%以上”的目標,各地應加快出臺資金補貼、稅收減免等激勵與扶持政策,以鼓勵企業和農戶采用先進的技術,實現規劃目標。注重示范效應,推廣資源化利用模式和技術,通過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等方式,提升農戶對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認識和接受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秸稈利用模式。
用足多方合力,實現秸稈成“金”效益。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多方協同發力才能最大程度提升秸稈效益。地方政府應及時優化收儲運配套政策,合理調配并整合資源。鑒于秸稈收集具有鮮明的季節性特征,政府需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如設立季節性補貼、調整收集時間表等,以激勵農戶積極參與秸稈收集,同時確保收集、儲存和運輸環節的無縫銜接。企業應利用其在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方面的優勢,提高秸稈資源的附加值,發揮產業鏈帶動作用。研究機構應加緊研發更高效的秸稈利用技術,實現產學研深度協同和社會轉化。農戶也要改變觀念,摒棄簡單焚燒舊習,積極采用增值利用或經濟便捷的離田處理方式。重慶市黔江區通過政府扶持和市場運作,成功實現秸稈飼料化,使綜合利用率達到92.83%,形成了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用活生態之力,實現秸稈成“金”循環。生態平衡是實現秸稈資源化利用持續發展的基石。秸稈還田能促進土壤有機質提升與生態平衡,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因此,應當遵循生態規律,適時、適地、適技地開展秸稈還田工作,做好機械補貼支持,組織好還田技術培訓,鼓勵和引導農民實現秸稈的高效還田和生態化利用。江西省永修縣作為先行示范區,推廣“五料化”利用,建成秸稈還田示范片,成功實現了30萬畝以上的秸稈還田面積,顯著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并減少了化肥使用量,實現了秸稈的循環利用。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鏈接:中國環境報電子報
(原載《中國環境報》2024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