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張繼勇
我們是新時代的地質人,穿越山川不畏艱難險阻;地質錘敲響了科技奏章,為祖國尋找急需的寶藏……11月26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的第二屆新時代地質文化藝術活動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舉辦。可容納1000多人的弘雅堂內座無虛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地質工作者、文化藝術愛好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赴這場地質與藝術交融的盛宴。
詩與畫的交融,匠心譜寫地質新章
文化興則國興,文化強則國強。地質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意義。此次活動以“弘揚地質優良傳統推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為主題,以書畫、視頻、匯演等形式展現地質工作的重要性。
地質書畫展上,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從展現崇山峻嶺中地質遺跡的壯麗景觀,到刻畫野外地質工作者的專注瞬間,筆墨之下生動訴說著地質故事。
“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地質文化豐富多彩的魅力。那些平日里與山為伍、與海為伴的地質工作者,雖然長期與繁華都市隔絕,但他們的內心世界異常豐富。通過他們灑脫的畫風、遒勁的字體,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地質事業的執著。”一位觀展者由衷地贊嘆道。
“地質人與地球為伴,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十地質大隊的水墨山水畫上展示了一座包裹著綠色帆布的鉆塔,矗立在崇山峻嶺、河流之間,用筆墨描繪著地質隊員長期與大自然為伴的主題。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牡丹江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報送的繪畫作品上,兩個年輕人手持放大鏡、地質錘,正在努力向上攀登,刻畫出年輕地質隊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揮毫潑墨畫乾坤,筆走龍蛇寫春秋。廣大地質工作者以滿腔的愛國情懷和扎實的藝術功力,描繪出新時代地質人精神家園的美麗圖景,同時也激揚著來自全行業的文化自信。
光與情的交織,地質故事動人心弦
光是一盞燈,照亮地質隊員前進的道路。文藝匯演在“光的方向”序章中拉開帷幕。
燈光柔和的禮堂內,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朗誦者們用深情而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將一個個飽含地質情懷的地質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些故事既有新中國成立初期老一輩地質工作者服務國家建設的場景,也有來自基層地質工作者的親身感悟。
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表演的情景劇《軍功章》中,職工楊永芹長期工作在野外,孩子只能托給長輩照顧。有一年過年回家時,楊永芹給女兒買了她喜歡的禮物。但是她女兒始終不肯開口叫媽媽。直到晚上睡覺時,她女兒才小心地問奶奶:“阿姨給我的這些東西,她還要不要?她走的時候還要帶走嗎?”講到辛酸處,楊永芹潸然淚下。
……
當這些感人至深的畫面在舞臺上呈現時,臺下觀眾不禁為之動容,眼中閃爍著感動與敬佩的淚花。
家與國的情懷,夢想照亮遠方
11月17日,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在廣州正式入列。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表示熱烈祝賀。賀信提振了建設海洋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表演的情景舞蹈《向夢想啟航》,再次向觀眾展現了“夢想”號建造背后的故事。
這是一艘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海洋強國夢想的科考大船。建造期間,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全體人員進入大決戰狀態。此時此刻,劇中主人翁——總師接到家人來電,告知孩子得了重病,并告知他安心工作,家里人會安排好一切。最終,他舍棄了陪伴生病中的女兒,依然選擇堅守在一線。
大船建造中,有無數的地調人像總師一樣,承載著情感與責任的雙重重擔,默默耕耘,無私奉獻。波濤洶涌,壓不垮他們頑強的意志;困難挑戰,阻擋不了他們前行的步伐。
舞蹈《團結一家親》、歌曲《踏遍群山》、武術表演《墨韻》、小品《高原紅》等一系列精彩節目的上演,為廣大地質工作者帶來一場饕餮文化盛宴。這些文化作品猶如地質工作者心靈世界的一扇窗,透過它,我們看到了他們在荒野中與星月為伴的孤獨堅守,感受到了他們面對艱難險阻時的無畏勇氣,觸摸到了他們對地質事業的如磐初心。
第二屆新時代地質文化藝術活動在掌聲與贊譽中圓滿落幕。這不僅是一場地質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個推動地質文化傳承、創新、交流融合的重要平臺。通過活動的開展,地質文化的種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發芽,為地質事業長遠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也為地質文化在新時代蓬勃發展描繪了絢麗多彩的篇章。未來,地質文化將繼續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砥礪前行,與更多領域文化相互交融,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原載《中國礦業報》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