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理略 通訊員 程露 朱曉艷
11月29日,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齊聚東湖之濱,圍繞“守正創新,推進長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題,就弘揚、振興“文化長江”建言獻策,一同探尋講好長江文明、長江文化的科學路徑。
講好長江文明故事,就是弘揚中華文明
“長江母親河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建構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礎、中華民族家園歸屬感的基底。”論壇上,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從哺育之資、哺育之功、再育之能、南國之戀四個層面討論了長江母親河的意象。
從歌曲《家住長江邊》創作感悟出發,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分享了對長江文化的新思考,他提出,長江流域豐碩的考古文物,不遜于世界上任何文明,長江文化的強大再生力,代表著創新奮斗精神。重慶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劉容研究員向大家介紹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建設經驗與啟示。
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謝樹成,則以理工科的思維,從內因文明本身與外因地理因素,探討流域環境變化與文明演替之間的關系,讓大家耳目一新。
“講好長江文明的故事,就是為了弘揚中華文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陸建松稱,堅定文化自信都是從一件件具體的事情做起,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恰逢湖北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勝利召開,省社科院院長黃學龍說,要用好這次學術交流成果,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在加強長江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長江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
讓文博更活更熱
11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到云夢博物館視察,并強調指出,要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
長江流域是我國最重要的文物區域之一,如何加強保護、研究與活化利用?論壇中,專家們紛紛提出建議。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陸建松教授建議,講好長江文明故事,要做好長江流域文物價值的傳播利用,首先要挖掘長江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做到透過文物見人見精神;同時做好文物歷史文化故事的闡釋;同時要不斷開拓新的平臺,不斷創新文物故事傳播的方式與渠道。
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研究館員梳理了十年來國內簡牘的總體情況及簡牘保護舉措。他表示,一定要牢記總書記囑托,對簡牘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加強活化利用,傳承中華文脈。
近年來,文博熱席卷全國,公眾對博物館的熱情高漲,參觀人數呈井噴式增長。然而,“文博熱”的背后也存在冷熱不均,有的追求娛樂化與市場化,違背博物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功能。對此,陸建松教授建議,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遵循,堅持正確的文物傳播利用價值導向,強化“以史育人”的時代使命擔當。進一步加大投入,發揮文物資源的獨特優勢和教育功能。
鏈接:守正創新講好長江文明的故事 湖北日報數字報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