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和外延,大大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應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實踐中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
加快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有機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的兩大思想資源,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這兩者實現有機融合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既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文明發展規律,也符合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古為今用”原則。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精髓,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時代價值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深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核心觀點,并在深入挖掘和學習的基礎上,推動文化創新和實踐應用,將融合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文化載體,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當前,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為傳統文化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為文化內容生產、表現方式和消費場景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此背景下,我們要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信息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如通過新技術手段,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成果進行數據采集、加工、存儲、傳輸與應用,為文化資源的視覺化與全景呈現提供可能,讓更多人能夠直觀地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創新進程及歷史成果。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創新文化載體,培育更具科技含量的新型文化業態,打造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文化精品,不斷拓展我國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廣度、深度。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也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新時代,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能動性,鼓勵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創新發展事業中。同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只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人民的生活狀態、思想情感和審美需求,才能從中汲取靈感,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反映人民心聲的文化作品。此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還需要注重文化作品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人民的文化需求是多樣化的,既有高雅的藝術追求,也有通俗的娛樂需求。因此,文化創新應尊重人民的多樣化需求,創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魅力的文化作品,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強干部人才隊伍,確保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化創新活力充沛。黨的領導干部作為文化事業的領導者,需要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方向,確保文化創新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當前,如何處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間的辯證關系,是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這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積極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創新能力、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不斷加強實踐鍛煉,努力成為有真才實學、有真知灼見、有戰略眼光、有群眾感情的領導干部,為新時代文化創新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的文化創新發展不僅是對優秀歷史傳統的深刻繼承,更是面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理性選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導下鋪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有利于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有利于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獨立性和多樣性,實現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鏈接:寧夏日報
(原載《寧夏日報》202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