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關玉 朱桂蓮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糧食安全既包括糧食數量的足額供應,也包括糧食質量的安全可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用科技賦能糧食安全,要從培養新型勞動者、普及和創造新型勞動工具、優化勞動對象和變革生產關系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維度入手。
從依靠經驗“會”種地到依靠科技“慧”種地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維護糧食安全的主體和主導力量。隨著農民進城務工人數增多和生育率的下降,維護糧食安全已經不可能通過增加勞動者數量來實現。提升勞動者的數智、綠色素養,從依靠經驗“會”種地到依靠科技“慧”種地,已經成為維護糧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做優存量。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者、加工者、收儲者、運輸者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主要擅長簡單重復勞動的實際情況,應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和健全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使現有勞動者能夠熟練掌握糧食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
拓展增量。通過做好頂層設計,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建立完整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和培訓體系,營造種糧光榮的社會氛圍,培養出大量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愛農村的“新農人”,不斷充實糧食安全隊伍。
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
勞動資料的先進性和適用性直接影響勞動者的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我國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早,但與世界農業強國相比仍存在著較大差距。特別是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受耕地極度分散且凹凸不平的影響,農業機械化程度還較低,制約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維護糧食安全必須破除資源環境約束和勞動者數量不足兩大痛點,實現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
因地制宜推進勞動工具數智化。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不斷向前推進,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和北斗導航,推進勞動工具數智化是大勢所趨。具體而言,平原地區從種到收都可采用大型智能化機械作業,丘陵和山區則宜采用小型智能農業機械。同時,搭建三維立體可視化糧庫和智慧監管平臺,增加無人駕駛、冷鏈智能設備和智能監控設備,做到糧食收儲和運輸環節的智能化。
推進勞動資料綠色化。隨著消費水平不斷提升,在吃得飽的基礎上,為了滿足城鄉居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的需求,糧食安全從以前注重數量轉為數量質量并重,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為此,要堅定不移推進糧食安全各環節勞動資料綠色化。一是有效提高各種機械的精準度,有效減少糧食安全各環節的損失和浪費;二是大力研制生物農藥、可降解農膜等綠色勞動資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提升耕地質量與攥緊種子“芯片”
勞動對象是生產活動所指向的具體目標,是使生產活動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在勞動者和勞動資料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對象的革新和優化程度,將直接影響生產力水平。耕地和種子是糧食安全領域最核心的兩個勞動對象,且兩者均是我國維護糧食安全的短板。我國耕地一半以上分布在不易耕種的山區和丘陵地帶,且人均耕地較少;盡管我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種子自給率達到90%以上,但是智能化育種水平較低,且仍有部分種子需要進口。
提升耕地質量。通過衛星遙感、大數據、智能監控系統和移動互聯網、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及時準確掌握全國耕地的使用情況、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和耕地酸化、鹽堿化、退化實情;通過現代化技術建設穩產高產高標準農田,對產量較低的中低產田和不易耕作的鹽堿地進行改造,徹底扭轉我國耕地基礎地力下降的問題。
攥緊種子“芯片”。一是將生物育種技術與現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運用到基因檢測、分子標記和數據管理等方面,推動常規育種向分子育種、設計育種轉變。同時,利用我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突出優勢,進行太空育種,不斷培育出適合我國氣候和土壤條件的高產抗病抗逆新糧種;利用DNA鑒定技術和大數據,構建全國種質資源DNA分子指紋圖譜庫、特征庫和數據庫,并上線全國種子追溯系統,使每一位種糧者都能輕松鑒別種子的真假和良莠,為豐收奠定基礎。
增進生產關系與科技發展水平的適配性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就會阻礙生產力的進步。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糧食生產以分散的家庭經營為主。這種經營模式通過壓實生產責任、確定土地的收益歸屬等方式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也存在不利于農業生產規模化和現代化的弊端。為此,要進一步改革生產關系,為科技賦能糧食安全提供廣闊舞臺。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中國打響“包產到戶”第一槍的安徽小崗村,在嘗到分散經營帶來的易溫飽而難富裕的苦頭后,已開啟通過土地流轉重新走向規模化經營的道路。為了讓糧食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成為可能,必須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只有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的糧食安全各環節從業主體,才有能力也有意愿采用最新農業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有針對性地促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既是解決新發展階段“誰來種糧”問題的答案,也是推進科技創新成果運用到糧食安全各領域、真正賦能糧食安全的方案。與傳統“一家一戶”種植模式相比,無論是家庭農場,還是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均具有生產規模大、生產專業化、更具潛力采用現代技術維護糧食安全的顯著優勢。
(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教授)
鏈接:為糧食安全插上“科技翅膀” 湖北日報數字報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