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生們翻越夾金山時看到的云海,攝于夾金山埡口。

地大師生在雅安市寶興縣作地質調查,前方是高聳的漢白玉山體。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通訊員 王俊芳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
為了紀念這一偉大的革命壯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發起“重走長征地質路”實踐活動。10月下旬,川西組開拔,7名師生跟隨中央紅軍的紅色足跡,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為實踐起點,一路北上,渡大渡河、越夾金山,在雅安市寶興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進行5天的紅色地質之旅。
師生們一面感悟紅色印記,一面開展地質野外調查,行程超過1200公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跟隨師生們一起走進川西。
“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該有多大的英雄氣概啊”
“重走長征路,我們都是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參加這次活動的。”這是7名參加“重走長征地質路”實踐活動的師生的一致心聲。
為了紀念長征出發90周年的壯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發起“重走長征地質路”實踐活動,先后派出師生到贛南、湘西、桂東、貴東北、滇北、川西及陜甘寧等地,整合紅色文化遺產與地質教育資源,激勵學生樹立“地質報國、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此前師生們已前往江西贛州、萍鄉,貴州遵義進行考察學習,這是該活動的第3支分隊。
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四川是紅軍長征經過地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是紅軍長征中開展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最顯著的地區,也是紅軍長征中經歷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
1935年夏,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甩掉國民黨追兵后,來到夾金山下,翻越長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并由此開啟爬雪山、過草地這段艱難而偉大的征程。
第一天,7名師生就踏上瀘定橋,橋身劇烈搖晃,慕名前來的游客們不得不抓住鐵索才能稍微穩住身形。透過橋面木板的間隙,湍急的水流滔滔而過,白浪翻滾,讓人心生恐懼。隊員忍不住感嘆:“當年飛奪瀘定橋的勇士該有多大的英雄氣概啊!”
大渡河是長江上游的二級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河中巨石梗阻,險灘密布。“大渡河天然落差大,兩岸谷坡陡峭,河流下切,不易儲水,遇到豐水期,上游的水嘩啦啦往下流,峽谷地區水位會迅速上漲。”帶隊老師王連訓是一名老黨員,他向學生們介紹。
在寶興縣,師生的車輛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海拔升至3200米后,便開始直線攀升。行至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埡口,不少隊員們出現胸悶、耳鳴等高原反應。僅在夾金山埡口停留20分鐘,鞋襪均已濕,下行至海拔約3000米的小金縣紅軍長征兩河口會議紀念館,高原反應才稍微減輕。
“穿著御寒的衣物、防水的鞋襪,尚且感到‘吃不消’,革命先輩們過雪山時食物短缺,腳穿草鞋,可見當時是多么艱難。”大三學生陳清源說,從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再到翻越夾金山,敵軍可能以為圍剿紅軍很容易,但沒想到我們這么頑強。
幾天來,每一處長征中的紅色遺址,師生們都以崇敬的心情踏訪,黨員們重溫入黨誓詞,感悟初心的力量。
“帶回實驗室切片再仔細研究”
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是為了后代幸福生活。
叮當!叮當!地質錘敲擊山體石塊的聲音清脆響亮。“我們做地質的就喜歡這種聲音清亮的巖石,新鮮!”王連訓一邊采集石塊,一邊向隊員們講解。
從長征故事中暫時告別,7名師生就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地質野外調查。
此行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帶,在特提斯喜馬拉雅造山系的東緣,由于奇特豐富的造山過程、演化歷史以及板塊動力學機制,吸引了眾多地質學家前來考察,被稱為“中國地質百慕大”。
王連訓介紹,該造山帶經歷了一系列的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儲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鋰、銅、鉛、鋅等金屬礦產。常常在一處露頭就能同時采集到多種巖石標本,觀察到豐富的巖漿侵位和構造活動現象,是非常難得的天然地質課堂。
山林間,“叮當”之聲不絕于耳。隊員們手持羅盤、放大鏡、比例尺,在導航軟件、地質云、奧維互動地圖等軟件中不斷切換,測量巖層產狀,完成采樣標記等任務。
“老師,為什么都是鉀長石,有的肉色深、有的肉色淺?”隨隊學生來自不同年級,觀測興趣點也不同,巖石色彩的深淺、礦物的構成,甚至石塊的重量,都令學生們好奇。
大二學生胡磊雙手抱起一塊約2個手掌大的石塊,感嘆一句:“好沉!”“老師,為什么這一塊這么重?”“主要是因為富鐵鎂的暗色礦物含量多,帶著吧,咱們回去實驗室切片再仔細研究!”
大二學生余春濤一路調查,一路錄像備份,他說,回去后要慢慢學習、吸收。
“團結互助產生友情親情”
川西地區是羌、藏、回、彝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天氣晴好,秋色如畫,沿途彩林、雪山、云海、巖石、野猴讓師生們感嘆山河壯美,濃郁的民族風情更讓人沉醉。
“看,墻上有白色的海螺,是嘉絨藏族的圖騰!”經過長征路上的“北上驛站”馬爾康,師生們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流連,鮮艷的寨墻、紅色的瓦片、飄動的經幡和遠處的險峻山峰渾然相容,墻上醒目的圖案讓人浮想聯翩。
從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紅軍長征經過、駐留、轉戰馬爾康地區長達14個月,幫助各族群眾成立紅色政權、建立紅色武裝,各族群眾擁戴紅軍、支援紅軍、參加紅軍,與紅軍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
考察過程中,當地少數民族導游熱情地向師生們介紹如今的美好生活,當地開發出以紅色旅游為基礎,集商貿、餐飲、民族文化為一體的精品集鎮,高樓林立、商貿繁榮,少數民族商人吆喝著,向南來北往的游客售賣旅游紀念品。
在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內,以雕塑、展板、燈箱、場景再現等方式生動展示了紅軍長征途經阿壩州,翻雪山、過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權時艱苦卓絕的歷程。
“長征的歷程彰顯了各民族攜手共進的決心與力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我堅信,只有在團結互助中才能產生、深化真正的友誼和親情,才能坦然迎接各種困難與挑戰。”回族學生馬丹貞說。
鏈接:地大師生重走川西長征路 湖北日報數字報
(原載《湖北日報》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