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日報記者楊佳峰
9月28日,駐漢舟橋旅某部一場主題教育活動中,90歲的王惠村朗誦了自己寫的配樂詩《青春在戰火中永生》,致敬抗美援朝的英雄們。
74年前,15歲的王惠村奔赴朝鮮戰場,當過戰地救護員和文藝兵。退休30多年,王惠村堅持給中小學生講授邱少云等英雄的故事。“那是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場演出”,她說自己是戰爭的幸存者,要把犧牲戰友的英勇事跡傳揚下去,活一天就有義務讓“下一代信仰不丟”。
■ 為邱少云所在班演出
1950年10月1日,正在四川內江師范學校求學的王惠村報名參加抗美援朝,成為15軍29師醫訓隊的一員。1951年2月,王惠村一路行軍來到了遼寧安東(現名丹東)待令出發。
時年15歲的王惠村因為年紀小,反復申請仍未獲批準第一批入朝。王惠村急得咬破手指寫下血書,終獲批準。
入朝后,15軍接到參加第五次戰役的任務。1951年4月戰役進入白熱化,前線轉來的傷員與日俱增。志愿軍戰地醫院通常設于山溝,防空洞就是手術室。除了幾名正規醫生,護理員就是王惠村這群剛出校門的女兵。
1952年春,王惠村調入15軍29師文工隊成為文藝兵,并接到深入陣地慰問演出的任務。文工隊一行人帶著幾件簡單樂器向前沿陣地進發。連隊戰士聽到文工隊到前沿陣地慰問演出,個個興奮不已。
王惠村記得第一場慰問演出是為29師87團3營9連1排3班突擊班準備的。班長帶領文工隊員往防空洞里走,打快板的張一壯同志緊隨其后。由于防空洞內光線暗淡,張一壯與一位戰士撞了個滿懷,連聲道歉:“對不起,對不起。”戰士立即回答:“莫來頭,莫來頭(四川話:沒關系)。”班長向張一壯介紹:“這是我們班的邱少云同志,四川兵。”張一壯緊握邱少云的手真誠地說:“你們辛苦了,辛苦了!”邱少云靦腆地說文工隊員頂著風雪,越過封鎖線,來前沿陣地演出才是辛苦。
“沒想到與邱少云第一次的見面竟成了最后一面!”王惠村回憶,當時她走在張一壯后面,他們的對話自己聽得清清楚楚。回國后,她和張一壯戀愛并結婚,兩人還一起回憶了與邱少云相遇的細節。
文工隊員側身進入防空洞,坐在戰士們編的草墊上。洞里黑乎乎的,班長用搪瓷缸反扣著,上面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光亮下,他們為戰士們宣讀了師首長的慰問信……
王惠村回憶,慰問演出是在防空洞外進行的。首先演的節目是男女聲小組唱,歌詞是:“我們戰斗在朝鮮前線,背后是親愛的祖國……”接著由她表演女聲獨唱,她拉著手風琴唱了一首朝鮮歌曲《春耕謠》。
演出進行到一半時敵機就來了。前沿陣地的演出讓邱少云等戰友們無比感動,指戰員讓文工隊轉告師首長:“有我們在,陣地就在!誓死保衛陣地!”
■ 活一天就要歌唱英雄一天
王惠村回憶,演出結束后,29師文工隊創作組的李育才還深入到邱少云同志所在的3營9連搞創作。據他說,邱少云平時言語不多,在演習中機智勇敢。在一次演習沖鋒時,邱少云的腳板被樹茬扎得鮮血直流,卻一聲不吭地堅持野戰訓練。演習結束后,班長發現邱少云只洗了一只腳,才知邱少云負傷了。
幾個月后的1952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打響了,邱少云所在的29師87團3營接到了反擊391高地的戰斗任務。部隊到達391高地前的草原上,一聲不響地潛伏到了第二天上午。突然,敵人射出燃燒彈,落在邱少云身邊爆炸了……
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離休后,王惠村被魯巷中學、魯巷小學聘為校外輔導員,她無數次向中小學生講述邱少云的故事,講到動情處時總是潸然淚下。在她看來,被烈火吞噬一動不動的邱少云正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具體體現。
邱少云犧牲后,李育才突擊創作了京韻大鼓《歌唱偉大戰士邱少云》,王惠村和文工隊員們含著淚水排練、演出。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不僅傳遍了朝鮮戰場,還傳回到祖國,全國迅速掀起了向英雄邱少云學習的熱潮。這股熱潮很快成為支援抗美援朝、建設祖國的強大精神動力。
“我是那場戰爭的幸存者,今天的幸福生活讓我更加難以忘懷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英雄們: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葛洪臣、牛保才……”為講好英雄的故事,在家靠輪椅移動的王惠村每天都要備課,她說,只要活一天就要歌唱英雄一天。“在烈士紀念日懷念他們,歌頌他們,告誡今人和后人,是我們幸存者的責任!”王惠村說。
鏈接:長江日報-“永遠不能忘記的一場演出” (cjn.cn)
(原載《長江日報》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