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燕 許小康
金秋九月,各大高校迎來開學季。全國模范教師、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龔一鳴在秦皇島北戴河野外,帶領教師備課和指導大一學生開展地質認識實習,以這種方式迎接第40個教師節的到來。
他用40余年的執著堅持,講課數千場,融讀書、教書、科研、演講為一體;他長期從事地質學類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講的地質學類課程獲得多項國家級榮譽,吸引了數十萬計人次的學習。其認真、嚴謹和求實的科學精神,更是厚植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龔一鳴在給大一新生授課
愛崗敬業,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
“課程思政不只是專業課教師的事,而是學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要做的常態工作;課程思政不是敲鑼打鼓的百米沖刺,而是精雕細刻、潤物無聲的慢工細活。”這是龔一鳴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詮釋。
1985年,龔一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開始了教師生涯。1986年上學期,教研室安排他給劉本培教授主講的“世界地質”助課。同時,劉老師提前一個學期有意給他安排了4節講課和2節課堂討論任務。于是,龔一鳴幾乎查遍了與“世界地質”課有關的所有圖件和書刊,還通過各種渠道從北京租借了王鴻禎院士等講授“世界地質”課的講課錄音磁帶,反復播放,并模仿老教授的講課風格,制作了近200張備課卡片。
“為師者,首先要做勤于學習、敏于求索的表率。”2000年,為了帶回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龔一鳴又“當了一回學生”。利用赴美國國際合作的機會,他以學生的身份隨堂選聽了3門與地史學有關的課程,收獲了厚厚的學習筆記和授課心得。回國后,他又組織校內外10余位博導和教授,著手新編《地層學基礎與前沿》教材,經過長達5年的編寫試用修改,終于在2007年3月正式出版,2016年又修編更新出版了第2版。2014年以來,龔一鳴應邀在線下線上為數十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師授課。
多年來,高校教師如何上好一門課、課程思政的知與行、教育教學的靈魂三問和野外實踐教學究竟該教什么等是龔一鳴為校內外中青年教師提高執教能力演講的主題。他認為,課堂教學既是教師的布道場,更是教師的修道場;課程思政最關鍵的是教師,教師本人就是活的課程思政素材。
龔一鳴第一次上完《地球科學概論》課后,一名學生給他寫了近3000字的提問信。龔一鳴很快給學生回信,與其討論宇宙的起源等問題,并鼓勵地寫道:“大膽假設是科學發展的起點,小心求證才是推動科學前進的動力。希望你在‘奇思妙想’和大膽假設的基礎上,能聚焦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問題小心求證,體味科學和探索的美妙與神奇及其中的酸甜苦辣,夯實數學與物理基礎。”
守正創新,讓課堂教學妙趣橫生
“我的課堂采用K+S+A的形式,K就是孔子型課堂(Kongzi classroom),老師主動,學生能動;S就是蘇格拉底型課堂(Socrates classroom),學生主動,師生互動;A就是自主學習型課堂(Active course study),自主行動,課內外聯動。”第一堂課的開場白,龔一鳴如此介紹。
在課堂上,他旁征博引,進而激發學生們發現問題、質疑探究、暢所欲言。他的課程廣受好評,他也感受到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價值。
龔一鳴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真實表達自我。凡是在龔一鳴的課堂上,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到講臺上去演講。龔一鳴認為,“以教定學,以考定教”的現象依然廣泛存在,考試檢測代替了真正教育的過程。而他則一直嘗試著改變這種狀態,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由知識導向的“三教主宰”(教師、教授、教材)轉變為成果導向的“三學主宰”(學生、學習、學效)。
龔一鳴課堂內外的嘗試與改變,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廣泛閱讀、審慎思辨、寫作、交流與表達能力的提升,不僅讓視野更加開闊,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他們學業的學習成績上。
“龔一鳴老師的課堂上能化簡單枯燥為趣味橫生。龔老師的課講得好,總有不少學生慕名而來,還有很多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向他求教,也不乏來自校外乃至境外地學類學生和青年教師。”地球生物學系教研室原主任宋海軍說。
2019年,龔一鳴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堅守信念,做有情懷有溫度的大學教育
龔一鳴是學校出了名的大忙人,教學、科研都有重擔在身。但不管多忙,指導學生學業,仍是他最掛念的事。對于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龔一鳴總是不吝時間、精力和金錢,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在課堂之外,龔老師經常指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由他和同事縱瑞文指導的本科生劉一龍、黃烈斌提交的學術作品“志留紀早期盔甲魚類再添新成員”和“志留紀早期盔甲魚類的起源與輻射演化”分別獲得了湖北省第十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和2022年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二等獎”。
龔一鳴還是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引航人。2016年以來,在每年的9月開學季,他都會為近5000名大一新生就如何規劃大學學業授課,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是這一點一滴的堅持與奉獻,龔一鳴多次獲評為地大“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對于龔一鳴來說,三尺講臺和科研是他畢生奉獻的兩件事業。
他長期致力于遺跡化石、泥盆紀地層古生物與沉積地質學研究。他和研究團隊首次揭示出遺跡化石與拓撲的必然成因聯系及遺跡化石拓撲特征的地質——生物學意義,開創了遺跡學和拓撲學研究的新領域—拓撲遺跡析;與同行一道對我國天山-準噶爾、秦嶺和三江海西—印支造山帶的地層、沉積、古地理、古氣候和古海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總結,發展和豐富了造山帶沉積地質學的理論與方法。他先后主持和參研國家級、省部級和國際合作項目數十項,赴日本、丹麥、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波蘭等國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西班牙和波蘭等國的多所世界知名大學聯合培養博士10余名;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80余篇,其中100余篇被SCI收錄,出版《大學的從教之道》《地球的過去與未來》和《地層學基礎與前沿》等專著和教材10余部。
“學生的成長成才,對于教師來說是極大的褒獎。教育是不求回報的偉大事業。”龔一鳴說。這句話也概括了整個教師團隊的育人精神,并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著當代教師的坐標。
(原載 i自然客戶端 202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