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楠 胡守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現狀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各類低值可回收物總回收率約為26.6%,遠低于我國主要再生資源75%以上的平均回收利用率。低值可回收物是在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具有一定回收利用價值、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危害的各類廢棄物,具備廢棄物和可用資源的雙重屬性,如廢塑料包裝、廢舊紡織品、廢玻璃等。目前,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存在政府重視不夠、企業回收積極性不強、公眾認識度不高等問題。筆者認為,應當立足“三多”,實行多主體協同發力、多環節全鏈條處理、多手段配合的機制,共同推進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
多主體:政府、企業、公眾和環保志愿者共同努力
政府應當加強管理體制建設和政策保障。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需要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生態環境、城市管理、商務等部門要分工合作。政府應當構建并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網絡體系,制定并發布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目錄和實踐指南,加強分選中心建設用地、用能等基礎要素的保障,合理布局回收交投點、中轉站、分揀場等。探索建立特許經營制度、押金回收制度、財政補貼制度等,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引導企業和居民廣泛參與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
企業應加強技術模式創新,通過技術工藝設備創新和經營模式創新,理順回收利用價值鏈,探索無害化、智能化和資源化的處理模式,實現低值可回收物從源頭分類到中端分揀處理、末端資源化綜合利用的全過程管理,加大可再生資源的資源化力度。
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主動規范生活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交投行為,將使用過的牛奶盒、紙箱、塑料袋、玻璃瓶、塑料瓶、廢舊紡織品等低值可回收物投放至專用回收箱,實現生活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分類投放。
環保志愿者作為生活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分類的宣傳員,可通過開展“近鄰黨建”、黨員“雙報到”和“黨員認崗位”等活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傳遞生活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分類理念,帶領更多人加入到綠色低碳生活中來。
多環節:源頭分類、精細分揀、綜合利用
統籌抓好源頭分類端、分揀處置端和綜合利用端各環節,以基層生活源回收為分類源頭,以大、中型分揀站為處置核心,以再加工利用企業為利用終端,構建全鏈條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體系。
在源頭分類端,持續優化分類投放設施,通過投入分類垃圾桶,將生活垃圾和各類低值可回收物進行分類,并常態化做好垃圾桶清洗和消殺工作。居委會和物業應加強對居民的宣傳和引導,督促居民做好低值可回收物的分類。
在分揀處置端,引入現代化的分揀設備和預處理設施,將經過消殺處理的低值可回收物進行精細化篩分。在分揀處置收運環節,對回收設施、回收車輛、回收裝備和路線設計等全流程進行規范化電子聯單管理,保證各環節數據溯源,實行智慧化監管。
在綜合利用端,按照低值可回收物的種類、數量、質量等,選擇合適的再生利用工藝。加強政策引導,規范交易平臺的搭建,引導相關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低值可回收物的市場交易,提高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效率。
多手段:規范、經濟、技術、宣傳等相互配合
目前,全國僅有18個城市出臺了《低值可回收物目錄》或專門管理辦法等,專門針對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不利于相關工作的開展。應當完善相關規范,明確規定低值可回收物的分類標準、分類依據、經營模式、監管職責等,為低值可回收物分類投放、投放點設置、收運處置和綜合化利用等工作提供依據和標準化路徑。
加強低值可回收物再利用全產業鏈建設,不斷優化低值可回收物的分類和處理方案,在稅收、補貼、金融和優先信息獲取等方面對相關企業及其產品給予適當政策傾斜。明確低值可回收物補貼標準,對不同品種低值可回收物進行綜合效益評估核算,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專項補貼和動態補貼制度。
鼓勵企業自主研發,或通過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強化對低值可回收物智能分揀系統、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的研發,運用紅外光譜及圖像識別技術對低值可回收物進行高效、準確的分揀和打包壓縮,形成低值可回收物高值化產業技術鏈。
加強公眾對低值可回收物的分類、運輸、處置、再利用等知識的了解至關重要。利用低值可回收物全過程處理數智平臺,在社區、學校、單位等深入推動垃圾分類和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宣傳,組織公眾實地參觀低值可回收物分類、處置全過程,讓公眾全過程感受規范化處理處置帶來的好處,促使更多主體參與到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中。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原載《中國環境報》2024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