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新華社武漢8月18日電(記者侯文坤)據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消息,該校宋海軍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幾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中海洋原生生物有孔蟲大小與滅絕風險之間的關系,發現大個體有孔蟲面臨更高的滅絕風險。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上。
論文通訊作者宋海軍介紹,有孔蟲作為一種單細胞海洋原生生物,廣泛分布于全球海洋中,具有超過5億年的演化歷史。有孔蟲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參與碳循環并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來源。更重要的是,有孔蟲的地質記錄從寒武紀一直延續到現代,為研究其大小演變與滅絕的關系提供了豐富的化石材料。
研究團隊收集了12701個樣本數據,涉及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門期大滅絕事件、中—晚二疊世大滅絕事件、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三疊紀末大滅絕事件、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結果發現有孔蟲表現出明顯的體型依賴性,體型較大的有孔蟲在過去的滅絕事件中更容易滅絕。
研究團隊發現,在海水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氧氣難以擴散到大型有孔蟲的細胞中心,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大型有孔蟲更容易滅絕。大型有孔蟲由于其較小的表面積與體積比,使得氧氣無法有效地擴散到細胞內部,導致在低氧或缺氧環境中更易滅絕。
“這一發現對于理解現代海洋生物面對全球變暖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宋海軍說。
鏈接:http://ga.eznews.cn/ezrb/2024/20240819/20240819_004/20240819_004_7.htm
(原載《鄂州日報》2024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