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新的科學思路,引導高校將創新創業教育滲透到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方方面面,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有效提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創新精神教育和創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從教育理念上正確樹立創新創業教育觀念,從人才培養目標上科學認識創新創業教育,從教育教學過程、課外實踐活動開展上落實創新創業教育,打造出創新創業的“地大樣本”。本文系2021年湖北省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開放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高水平行業特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明確“大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目標,夯實創新創業教育基礎
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增強其對社會的適應性,激發其在未來社會的發展潛力,培養更多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學校科學梳理“大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為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制定并發布《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規劃》《大學生素質能力提升“搖籃”計劃》,形成多層級、全貫通的分工協作體系和聯絡員隊伍,形成學校整體規劃、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學院抓實主體、師生共創共贏的工作格局。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模擬、創業孵化為一體的全過程、全覆蓋的服務指導體系。編寫《大學生創業指導手冊》《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匯編》,建設“cug實踐鏈”智慧“雙創”服務平臺,以數字化、信息化手段為在校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指導、項目路演、成果轉化、產權保護、投融資對接等全要素服務。聘請富有創新精神、創業經驗和創業能力的專業教師、校友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等為創業導師,多措并舉打造一支專兼結合、校內外結合的創業導師隊伍,匯聚創新創業教育的力量源泉。支持教師進企業、進社區、進政府部門掛職鍛煉,廣泛參與創新創業實踐,全面提升教學指導水平。
開展“大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課堂教學,豐富創新創業教育方式
課堂教育、理論教學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渠道。學校深入開展“大思政”背景下的創新創業課堂教學,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從理論層面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學校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與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主渠道的教學計劃設置、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革及教學建設管理等各個環節,推進專創融合,建立與專業核心課程緊密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創業基礎”“創業意識培訓”等一系列“雙創”課程以及技術研發、專利申請轉化等創業類公共選修課程。通過小班化授課、體驗式教學以及課堂破冰活動、創業游戲、模擬訓練等方式為學生講解創業精神、商業機會、經營管理等,讓學生從課程中獲得創業需要的基本知識。推出了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放課程,建立在線課程學習認證制度,拓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的渠道。制定創新創業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制定大學生因創業休學管理辦法,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重新選擇專業、彈性學制等政策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支持。實施“國家級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引導本科生盡早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通過項目式訓練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推動“大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激發創新創業教育活力
實踐出真知,實踐教學活動是高校提升學生能力的主要抓手。學校著力推動“大思政”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從實操層面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建設校企校地合作平臺。與武漢寶谷創新創業中心、浙江省第一地質大隊等單位建立校企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在全國20多個省份建立了70余個產學研基地,構筑創新創業堅實平臺。建成涵蓋“開放實驗室—特色創業園—企業孵化器—企業加速器”的四級鏈接物理空間支撐平臺,以一個國家級別創新型眾創空間“中地大科創咖啡”+N個學院“雙創”分基地的建設思路搭建校內“雙創”教育實踐(孵化)物理空間平臺。豐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構建以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星火燎原”創客賦能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為主要內容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俱樂部等學生社團,舉辦創業沙龍、創業大講堂等活動。堅持以賽促創、產教融合,發起并組織“地質+”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進一步探索行業“雙創”人才培養和“雙創”成果交流,推動自然資源領域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用融合。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不同類別的創新創業大賽,著力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陳昭穎 班西艷)
鏈接:《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屬出版機構-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2023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