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7月20日,剛剛結束對長江出海口的水環境水生態調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山海求知”研究生實踐團在陳剛教授的帶領下,又投入到緊張的后期數據分析工作中。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茫茫雪峰之間出發,億萬年來一路蜿蜒向東,奔流出海。利用海洋專業特色,到長江出海口開展以長江大保護和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為長江大保護做點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海洋學院師生夢寐以求的事。經過長期籌備,今年暑假,師生們終于成行。
實踐團連日對連云港河口和上海長江出海口的水質、潮汐和生態系統狀況進行監測,采集了多瓶泥沙和海水樣本,使用RTK(實時動態測量)設備獲取采樣點三維信息,并從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獲取了更多水資源數據和樣本,后期這些樣本將被送往相關單位進行樣本數據分析、環境變化趨勢分析等,以獲取關于長江口水環境的重要信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及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也為之后持續監測長江口水環境打下基礎。
陳剛教授介紹:“長江出海口與長江源一樣,對于長江大保護戰略具有重要意義。長江口位于黃海和東海的交匯處,我們在長江口各水文站開展了大量采樣監測調查和實地調研工作。希望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為海洋科學事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培養更多接班人。”
在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還實地走訪了自然資源部連云港海洋站、江蘇海洋大學、浙江海洋大學、長江口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連云港海洋站和長江下游干流馬家港水位站等單位,參加浙江舟山科考船調查工作,收集了大量調查樣本和數據。
(陳 波)
(原載于《中國自然資源報》202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