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隆智慧工廠內,一臺臺嶄新的智能配電柜不日將發往全國各地。 長江日報記者周超 攝
□ 長江日報記者吳曈
這是三個有關“追夢”的故事。
79歲的馮裕才清楚地記得,40多年前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南一樓的一間辦公室里,自己決心投身數據庫領域時是怎樣的堅毅;
73歲的謝元德至今常常憶起,1993年,盛隆電氣的新廠房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投產時的機器轟鳴;
70歲的吳信才也沒有忘記,1992年,他率領團隊正式研制出我國第一套實用的“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時的心潮澎湃……
來這里創新、從這里追夢、在這里成功,這是三位“70”后企業家與光谷共成長的故事。從激光和光通信起步,“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一路走來,無數追夢者在這里匯聚,筑夢逐夢,不負韶華。
■ 為了關鍵技術不仰人鼻息
幾萬行的程序自己一行行地寫
在華中科技大學南一樓中廳,一塊金屬牌匾引人注目:達夢數據庫與多媒體研究所。
這里是知名數據庫企業達夢的前身,也是馮裕才夢想啟航的地方。
1976年,組建不久的華中工學院計算機系面向全國廣發“英雄帖”,偶然得知這一消息,正在長沙工學院(后改名國防科技大學)數學系任教的馮裕才心動了,隨即毛遂自薦。這一年,這位后來成為國產數據庫領域的先行者從岳麓山來到喻家山,開始了與計算機的不解之緣。
“我并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真正決心投身數據庫研究,也是一次次的機緣巧合。”8月16日,面對長江日報記者的提問,馮裕才回憶起40多年前的點滴。
1978年,來到武漢的馮裕才被派往武鋼學習先進設備及計算機系統。學習期間他得知,外方技術人員在撤離時就地銷毀了近3卡車的技術文字資料,“這件事讓我們深感刺痛,也由此意識到,關鍵核心技術不能仰人鼻息,必須自主研發”。
兩年后,馮裕才從一位外國學者口中第一次接觸到“數據庫”的概念。孤身一人起步,他靠著僅有的少量英文資料,邊學英語邊翻譯,暗下決心一定要盡快研發出中國人自己的數據庫。
“研發數據庫沒什么竅門,我們只是比別人提前做了這件事。”1988年,馮裕才帶領團隊開發出的首套國產數據庫原型系統終獲成功。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數據庫研究走上正軌,也受到更多重視與關注。
也是在那幾年,在武漢的另一所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園里,一位名叫吳信才的青年教師埋頭科研,只為能研制出一套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彩色地圖編輯出版系統。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地質學圖件完全是手工制作,需要歷經數十道工序、耗時一年甚至數年之久,才能得到一張彩色地質圖。為改變這一局面,198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專家團赴日本,著手對國外盛行的超級小型機進行技術引進,吳信才作為當時的年輕科研骨干隨團學習。
彼時的日本經濟空前繁榮、科技領先世界,眼前的景象讓吳信才深感震撼,一顆種子在他心中悄然種下:一定要有中國人自己的技術,讓祖國更繁榮。
次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引入一臺用于地質圖制作的小型機。吳信才一頭扎進實驗室,從空白起步,開始了拼命式的科研攻關。不少地理信息產業從業者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師生都熟知這段故事:
最開始,吳信才沒有助手,幾萬行的程序要自己一行行編制。有時,為了重要的軟件測試,他干脆住進機房。機房的窗簾遮住了陽光,他兩個饅頭吃一天,不知白天與黑夜。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周末、節假日都與代碼相伴。
憑著不懼艱苦的一路追逐,1992年,吳信才率領他的課題小組終于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套可實際應用的彩色地圖編輯出版軟件。1996年,這一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武漢率先“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
這是創新創業激情空前釋放的火熱年代
達夢要達到一個怎樣的夢?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馮裕才笑著反問記者:你知道“達夢”是什么意思嗎?
Database Management(數據庫管理系統)的首字母D和M正是達夢漢語拼音字母的縮寫。馮裕才說:“過去40多年,我只是聚焦做一件事,就是打造中國人自己的數據庫。”
1992年,馮裕才牽頭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前身)達夢數據庫與多媒體研究所正式成立。馮裕才意識到,研究所要具備造血功能,真正使成果普及、發揮普惠功用,就要走市場化道路。次年,他懷揣內含科研成果的軟盤和有關自己的新聞報道,離開華工南一樓只身北上,登門造訪潛在客戶,開拓早期業務。
也是在那個時期,吳信才創辦武漢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中地數碼前身)。除了他們,在武漢,1995年,曾在華中師范大學工作多年的易德偉下海經商;王和平從黃石工業自動化研究所辭職,創辦菱電電控;在長江航運規劃設計院的季光明也離開單位干起了工程,成立路德環境……
“那個時候,國家鼓勵科技人員走出高墻深院,開展科技創新。”看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首批工作人員合影的一張老照片,當時的一位老同志這樣回憶。
1983年,武漢率先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開展以“放活科研機構、放活科技人員”為主要內容的“雙放”改革。兩年后,中共中央作出《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加快技術成果向生產能力轉化的步伐。
1987年,尚在籌備階段的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向武漢市科委遞交了一份關于成立“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的請示報告,提出賦予“創業者中心”一定權力,使經中心審批的民辦科技企業能夠得到工商部門認可,拿到工商執照——這一請求,為的是解決科技人員“下海”時“兩眼一抹黑”的難題。
而后,時任國家科委領導評價說,“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是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服務中心。回頭來看,這批最早響應時代號召“下海”的科技行業奮斗者,不僅代表了武漢“敢為人先”的硬核底色,也書寫著一個個堅持創新的逐夢故事。
1996年,達夢數據庫漸漸走上正軌,達夢系統第二代“DM2”問世。在一次次國家級競爭中,達夢敗過、輸過,但從未放棄一代代新產品的自主研發。
吳信才所在中地數碼的GIS軟件如今已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幾年前,他們成功研發MapGIS地理信息系統軟件,一問世就被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79歲仍泡在一線孜孜以求
一路追夢沒有終點
8月16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新二路,盛隆大廈旁邊的智慧工廠內,一臺臺嶄新的智能配電柜正在接受工程師們的最后調試,不日將發往全國各地。
這樣的場景,對1993年正式在武漢設立廠房的謝元德來說,可能未曾設想。“當時,我們最大的目標很簡單:活下去。”再次向記者講述起盛隆電氣正式入駐武漢那段歷史,謝元德十分感慨。
那一年,謝元德43歲。盛隆電氣已走出村鎮,告別草棚中的“聯合經營體”,成為一家從事電氣設備制造的企業。“從來就沒有舒適區,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機制創新,企業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40多年來,謝元德的夢想質樸而純粹:堅定走創新之路,讓所有員工都有向上發展的機會。
一生追夢為家國。2000年,達夢完成轉企改制。那一年,馮裕才已經56歲。
也有人在問,達夢獲得市場的普遍認可,擁有全棧的數據庫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79歲的馮裕才為何還要堅持工作在企業一線?
“信息領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不僅是企業間的競爭,更是國與國的競爭。”盡管已經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績,還要繼續努力奔跑,真正把國產數據庫技術做到牢不可破,不畏懼任何競爭壓力,“達夢還沒有達夢”。
一件事,一輩子。70歲的吳信才也從未停下腳步,實驗室里,經常能夠看到他與一線科研人員熱烈討論、交流,指導年輕人成長。“吳老師不服輸,真正把工作當作事業,把研究視為生命,他骨子里的那股拼勁和毅力讓人敬佩。”中地數碼一位負責人這樣評價。
在吳信才心里,40年來,無論是作為高校教授,還是企業負責人,振興民族軟件始終是自己奮斗的目標。
如今,在盛隆大廈樓下,一座草棚、一條水池環繞半畝麥田的布置復刻出這家企業當年的創業情景。一邊是草棚農田,一邊是現代化的大樓,提醒著大家不忘來時路,永做追夢人。
30余年滄桑變幻,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這片熱土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企業經營者接續奮斗,走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將個人的創新創業夢融入中國夢。這是光谷初代企業家的鮮明特質,也成為武漢這座創新之城的強大基因。
鏈接:長江日報 - “做出中國人自己的東西” (cjn.cn)
(原載于《長江日報》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