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華文 劉星月
無論從何種角度講,探究地球生命演化的前世今生,對于我們更理性地認識現在的世界,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不久前獲評自然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的《尋找古植物王國》,從地質科普的維度,描繪了一幅2.5億年前植物的恢弘圖景。閱讀此書,正可謂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地質旅行。
《尋找古植物王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哈達、地球科學學院博士舒文超帶領學生團隊歷時三年精心創作而成。書中,以二疊紀—三疊紀地質學古植物學相關的研究成果為支撐,以科學嚴謹的態度,用手繪表現與復原、圖形釋義等綜合手法,對遠古植物進行視覺再現。全書由認識、野外工作、實驗、復原、古植物王國等五個部分組成。書中,有關植物化石的特點、植物化石的采集、野外勘察、古植物群落、生物大滅絕等等內容,用繪畫+文字的方式予以立體呈現。
《尋找古植物王國》的創作,并非作者拍著腦袋臨時起意。該書作者之一的哈達說,在古植物視覺復原研究與創作的過程中,最初的想法是希望了解地質學家是如何工作的,可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深刻感受到古生物的魅力,看著一件件古植物化石,遠古時期千姿百態的植物引發了無盡想象和好奇心。也正是強烈的好奇心和對古植物的遐想,這本書才能堅持不懈地創作完成。
著名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殷鴻福教授在該書序言中寫道,植物化石有利于我們了解地球生命演變、滅絕及其生活環境轉變,書中一幅幅的手繪圖,展示了2.5億年前左右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前中國華南地區的植物圖景,這啟示今天的我們,要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道。
閱讀《尋找古植物王國》,發現有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組隊”創作,這本書將古生物學和藝術設計學兩個領域的專家和學生匯聚在一起,分工協作,這在科普內容的準確性方面有保障,在書的插畫方面具備專業性和審美性;二是語言表述準確扼要,書中對于化石植物發掘、分析、實驗等等專業性的表述,轉化成喜聞樂見的文字語言,讓人讀后入腦入心;三是插畫精美,提升了科普品質。書中共有300多幅插畫,對于已經滅絕的古植物創作插畫,作者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一筆一筆地描畫出來,彰顯出扎實的科學領悟能力、藝術功底和創作定力;四是科普敘事完整連貫。書中首先對植物化石的形成與特點、植物化石的埋藏等科學常識進行敘述,其次是對植物化石的野外采集工作進行連貫再現,通過“一張圖”的科普敘事,引發讀者對古植物的深入求索。
《尋找古植物王國》給人的啟發是多方面的。我們探究古植物的生命演化的歷史,其實是關注人類命運的走向。工業革命之后,化石能源和森林迅猛開發,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加速了一些物種的消亡。近年來,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提升到重要的議事日程。當下,我們要維護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守護好青山綠水。也只有這樣,人類在地球上才能走得更遠。
鏈接:古植物世界的恢弘圖景 湖北日報數字報 (hubeidaily.net)
《湖北日報》6月27日 第15版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