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的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校應通過典型問題和國情實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接受課程思政教育,培育愛國情懷與責任擔當。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努力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知識的契合點,通過學術交流與實踐實習,提升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動社會環保意識的進步。學院立項國家自然資源部門法治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CUGFZ-2203)和國家教育部門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20606252293759),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
找準契合點
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
高校要在課程教學中準確把握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將環保意識與理念融入環保法知識傳授的全過程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之中,讓每一名學生都深刻理解環保法的重要社會意義,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從而提升全社會的環境保護能力。一方面,學院的環保法課程以“追求卓越、以質圖強”為導向,以“努力培養兼具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通曉政治思想、法治理念、管理哲學和管理技能,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創新人才”為使命,立足自身特色,協同課程思政,將環保法知識傳授與環保意識、生態理念樹立緊密結合,真正讓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同向同行,不斷探索卓越、開放、和諧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另一方面,學院堅持以課程建設為抓手,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多措并舉,加大環保法相關課程建設力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理念創新和內容創新,開展翻轉課堂、啟發式等教學模式改革,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將環保理念滲入教和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積極組織學術交流
實現思政育人價值引領
學術交流活動是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可以強化學生的跨學科學習能力,促進學生開拓視野、增長才干,將理論學習應用于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促進學習內容與優勢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學院致力于構建荊楚卓越法律人才協同育人模式,倡導學生“三進三出”,到實務部門去實習,充分明晰面臨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工作需要推動日常學習積累。如學院舉辦“荊楚卓越法律人才協同育人”研討會。研討會結合中南民族大學的教育模式對荊楚卓越人才培養的運行實施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肯定了自然資源法律學科學習的重要意義,引導學子成為行業的“卓越工程師”和“領跑者”。另一方面,學院以學術講座促進學生法律意識、社會意識的培育,讓學術交流走進課堂、走進思想,培育新時代生態環?!拌F軍”。如學院邀請北京大學法學院汪勁教授為師生作了題為“《環境保護法》修改24載:難在何處”的學術講座,講座回顧了環保法的歷史,從立法背景與意圖、實施期間存在的問題、現實與立法的沖突、對環保法該如何認識及未來的思考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其中不乏對環境保護立法艱難之闡述,也有對法律相關人才和力量加入環境保護立法事業的希冀。講座對學生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希望學生可以更多地承擔環保責任,從小事做起,為“美麗中國 宜居地球”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促進環保理念協同
課程思政強調社會實踐育人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等學校應該將更多更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補充到教育教學系統環境中。校企合作與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增大了社會實踐活動在整體教育、教學中的比重,可以更好地促進科教融合,提高環保法知識體系應用的實效性。其一,學院與社區開展結對共建主題交流活動,加強校社聯動,發揮實踐育人作用,互聯互動、共建共享。如學院與紫菘社區開展“校社結對齊搭橋,實踐育人促發展”志愿服務結對共建暨“同護江城水 共享江城美”資源保護科普交流活動。學院發揮學科優勢,根據社區需求提供相關志愿服務,包括普法宣傳、敬老養老、應急宣傳等,讓師生近距離了解環境監測工作的具體內容和程序,促進師生對水環境保護知識的深入學習與了解。其二,學院借助當前法學學科建設的優勢,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建設和維護教學實習基地,如學院組織師生到武漢市洪山區走訪調研,安排畢業生到相關單位實地實習,將環保法專業知識與環境保護的社會需求導向充分融合,實現多方協同合作發展。
(張艷芳 蔡林)
鏈接: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 - 中國教育新聞網 - 記錄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教育部直屬出版機構-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