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银河赌场直营1900com-澳门银河赌场网址多少

首頁

首頁  >  媒體地大  >  正文

北冰洋將成交通要道改變人類航運史

【長江日報】中俄科學家探路冰上絲綢之路

發表時間:2023-05-18     點擊:次     編輯:趙婧萱

中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 本版制圖 劉巖

□ 長江日報記者周劼 通訊員王俊芳

打開電腦屏幕上的北極海冰動態變化圖,幾十年時間尺度內,白色越來越少,沿大陸海岸的藍色則越來越深。宮勛說,北極的海運航道已經顯現,這條30多年后夏季可能完全暢通的“冰上絲綢之路”將改變人類的航運史,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提前為它“探路”,為航道的拓展做好科學考察和基礎研究。

宮勛,1984年生,在德國從事科研工作14年后,2020年回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任海洋學院教授,目前他也兼任著地大海洋學院副院長和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

近日,宮勛十多年來合作參與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與發現”研究獲得了2022年度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冰上絲綢之路,“冰”指北冰洋,“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2018年1月26日,《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發布,其中關于共建“冰上絲綢之路”的表述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中國愿依托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 30年后去北極可能是普通的航行

宮勛合作參與的研究是一個主要對北極、特別是冰上絲綢之路沿線氣候進行科考和研究的項目,包括了大氣、海冰、海水、洋流等,覆蓋氣候系統多個圈層的全方位研究。多項研究成果填補了北極圈科研的空白,彌補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區域的不足,使中國對北極和亞北極海洋環境的認識更加完整、全面、系統;這也是一個中俄兩國科學家長期務實合作的典范項目,合作研究區域包含了北極的楚科奇海、東西伯利亞海、拉普捷夫海和喀拉海,中俄科學家利用俄羅斯科考船開展了8個多學科綜合科考航次,中方科學家共有110余人次參加現場科考,不斷為加快推進“冰上絲綢之路”建設添磚加瓦。

對于這份獎的內涵,宮勛解釋說:“100年前人類進入北極還是探險,也許30年后再去北極不過是一次普通的航行,這條航線里包含著國家的大戰略。如果2050年左右北極圈的夏天真的一塊海冰也沒有了,北冰洋化‘冰’為名副其實的‘洋’,這里不再是蠻荒之地,而是交通要路,各個國家都要推出自己的北極戰略,需要我們科學家提供科學依據,更要我們有研究的積累。我們國家在北極圈的話語權,就來自于我們對北極氣候、地理研究的科學底氣。”

■ 全球氣候變暖下的機遇

當全球都在爭議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危害時,北極圈周邊各國則展望著北冰洋從“航運禁區”轉身為新的“交通大動脈”所帶來的機遇。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加速消融,據統計,北極4年以上海冰覆蓋面積從1984年的310萬平方千米降至2019年的11.6萬平方千米。國際上已有研究指出,2050-2060年夏季,北極圈內海冰有可能完全消失。屆時,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將完全體現。

“北極如同一個放大器,其升溫幅度高出全球平均水平2-3倍,俄羅斯沿岸受到大西洋暖流影響,海冰本身就比較薄,可能在夏季更快就沒有冰了。”參與過北極科學考察航次,宮勛對北極的冰雪有更直觀的感受。

長久以來,從亞洲到歐洲主要有三條海路航線,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非洲好望角。地圖上線路的曲折代表著時空的遠隔。百余年來,探險家們一直夢想打通常年冰封的北冰洋航道,一條“傳說中的航道”。

穿越北冰洋的航道主要也有三條: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直穿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西北航道海冰復雜,多分布多年冰或固定冰;中央航道當前只存在于理論上。

東北航道又稱為北方海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羅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離岸海域。2013年8月,中國貨輪“永盛”號從大連港起航,首次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極圈,然后向西經過楚科奇海、德朗海峽、東西伯利亞海、新西伯利亞群島北部、拉普捷夫海、維利基斯基海峽、喀拉海、新地島北部、巴倫支海等,順利到達歐洲荷蘭的鹿特丹港,由此拉開了中國乃至亞洲的貨船穿越北極航道的序幕。

“永盛”輪的航程約7800海里,行程27天,比經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到達鹿特丹港的航線航程縮短2800海里,航行時間減少9天。它證明了這條人們夢寐以求的北冰洋“黃金水道”,就是連接亞歐兩大洲的最短航線。

與此同時,北極圈內石油儲量預測為900億桶,天然氣儲量為47萬億立方米。世界未開發天然氣的30%以及未開發石油的13%都蘊集于此,且大部分在不足500米水深的近岸。北極航道開通之后,可作為便捷的運輸通道為沿線國家對外油氣輸出提供新通道。

中俄共建的“冰上絲綢之路”主要就是依托這條東北航道,把東北亞的中國、俄羅斯、蒙古、朝鮮、韓國、日本聯結起來,構成全球的第七條經濟走廊。專家認為,中國語意下的“冰上絲綢之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以中國為始發地,以政策溝通為紐帶,互聯互通日本海和北極航線周邊國家,構建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冰上絲綢之路”建設,首要是“能源合作”,基礎是“北極航線”,舞臺是“北極治理”。

■ 中俄聯合科考互利共贏

2010年10月27日,乘坐俄羅斯遠洋科考船“拉夫任捷耶夫院士”號,11名中方科考隊員與20名俄方科考隊員,開始了歷時20天、航程2349海里的首次聯合科考,也開啟了隨后8次聯合科考的序幕。

從初期的通過高分辨率沉積巖心的研究,恢復重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及北冰西伯利亞陸海的古海洋和古氣候演化歷史,到近期的“冰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及西北太平洋多學科綜合調查,本次“‘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與發現”的牽頭科學家、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石學法研究員在一次采訪中說道:“當時,國際上在這些區域的研究程度相對薄弱,這是中俄雙方合作的重要原因。”

共建“冰上絲綢之路”,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俄聯合科考的優先方向。實施了12年的中俄“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取得了珍貴的資料和樣品,首次編制了全區基礎底質圖件,中俄科學家聯合發表論文近百篇,提交研究報告14部,揭示了“冰上絲綢之路”沉積特征和環境演變規律,顯著提升了對“冰上絲綢之路”環境和氣候變化的科學認知,項目成果支撐了“冰上絲綢之路”環境保障、航道開發利用和國家外交活動,對“冰上絲綢之路”這一重大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被鑒定專家組評價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事實證明,實施聯合科考航次,使中俄互利共贏。”石學法表示。中國科學家由此填補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科考的空白,這對于深入了解北極和亞北極海區環境要素的特征和變化規律、開展環境氣候和生態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就像修了一條路,有人負責修路,有人負責跑車,我們則更關心路況和周邊環境氣候的變化。地球科學是我們的出發點。‘冰上絲綢之路’跟氣候變化緊密相關。我們的研究也從氣候變化入手,了解從過去到現在氣候系統是怎樣變化的,才能預測未來會怎樣變化,為國家的北極氣候政策和‘一帶一路’提供科學依據。”宮勛評價說。

也就是在聯合科考之初,宮勛開始了和國內團隊的長期合作,直至成為其中的一員。“在這個課題中,十幾位老師有做觀測的,有做地質實驗室分析的,而我主要是做數據解析和計算機模擬,像兩條腿以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科學問題。”

“我是個古氣候學家,從事氣候的大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模擬。”宮勛的研究努力打通著最古老和最現代之間的聯系,“就是在超算上以數值模擬研究海洋的變化,把地球整個的系統演化從現實搬進了計算機里,跟玩電腦游戲一樣。”

■ 北極部分水域夏季“無冰期”已超30天

宮勛說他見過最美的藍。

破冰船壓過海冰,海冰破碎,翻轉過來,一種通透的像寶石一般的藍色閃爍而過。“帶點光澤的藍,非常干凈、晶瑩的藍。是我見過最好看的、沒有污染的藍”,宮勛極力尋找著能準確表達的詞匯。

在北極圈科考常駐一年,在北極點坐船漂過一個月,一片白茫茫中,奇幻的藍色讓宮勛看到了不一樣的北極。

有過陸上和船上的雙重經歷,宮勛又講起一件顛覆認知的事:“很多人不知道,北極是海上不冷陸上冷。我在阿拉斯加的時候,陸地上的氣溫是零下五十度,我們去的第一天,當地人就告訴我們有件事情不能做,從屋內走到屋外的汽車里,你不能把鑰匙叼在嘴里。但是因為海水結冰是零下二度,在那么廣闊的大洋上,貼近海面處的最低氣溫也就零下二度左右。所以在北極航行,停船上岸,趕快加衣服。”

北極就是這樣神奇的地方,它的復雜性時刻改變著人們的原有認知,包括科學研究。“‘冰上絲綢之路’聯合科考與發現”項目有兩項引起學術界關注的發現,就在于揭示了不同以往的北極。

一個關乎北極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一個關乎北極的海冰怎么化的。

北太平洋像一口鍋,最底層是一個碳庫,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經過循環存到這里的深海里。碳庫上有一層中層水,像一個上千米厚的蓋子。這個蓋子越厚,深海的碳就封得越嚴。如果蓋子薄一點,碳封不嚴,就跑出來了。一跑出來,影響了大氣的碳含量,引發氣候的動蕩。反過來,蓋子蓋不嚴,也是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于是極地與亞極地氣候的動蕩,不光有觸發—響應機制,還有一個反饋機制,這證明了氣候變化是一個相互演化、非線性的過程。

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北極更要高兩倍左右,是全球氣候變暖中著名的北極強化現象。如何解釋這一現象,一般認為,海冰融化,冰的反照率降低,海洋會吸收更多熱量,如此循環。但宮勛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俄羅斯沿岸從陸上流入海洋的淡水、暖水,漂在冷海水之上,和海冰接觸,也加速了歷史暖期海冰的融化。

“兩項研究從地理上說,都離俄羅斯太近了。”宮勛說,“能夠進俄羅斯這么近的近海去做科考,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說明我們贏得了對方科學家的信任。”

一張張數據的曲線變化圖上,時間的跨度都達到了千年、萬年,幾十萬年前,北極在某些時間段比現在要暖,當時的海冰化到什么程度?過去八十萬年,地球二氧化碳濃度從來沒達到今天這么高,氣溫要上升到何種程度?“我們主要課題就是做冰上絲綢之路沿線氣候變化,現在有個提法叫將今論古。歷史是了解未來的鑰匙。和全世界橫向比較的話,中國的冰上絲綢之路科學研究極具特色,地理呀、氣候啊,整個學術系統,所有的門類,咱們國家基本上都有涉獵,不光是涉獵了,還有較深的研究。”

北極的雪像沙子,抓一把,捏不成團,寒冷讓它失去了水分的黏性。宮勛站在北極圈里,想到漫天的雪和滿眼的冰在不久的將來都會融化消失,他對北極的愛有一種迫切感。

1878—1879年,芬蘭探險家阿道夫·諾登斯科德第一次完成東北航道的航行。就在近幾年,北極部分水域夏季“無冰期”已超過30天,可通航狀態擴大。

一旦夏季海冰完全消失,北冰洋變成“極地地中海”,周邊八個國家將額外獲得兩個出海口,“全球變暖的一個重中之重就是兩極,這既是國家需要,也是國際熱點。”共建“冰上絲綢之路”,中俄是倡導者,也是推動者。宮勛回答為什么要研究冰上絲綢之路時說:“北極航道是一條戰略備用通道,中國不能缺席。”

鏈接:

長江日報 - 中俄科學家探路冰上絲綢之路 (cjn.cn)

《長江日報》(2023年5月18日)

最新動態
百家乐网站程序| 百家乐中庄闲比例| 24山向内什么山向最好| 德州扑克看牌器| 澳门百家乐官网国际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怎样玩才会赢钱| 娱乐城注册送彩金| 百家乐官网游戏免费下| 保时捷娱乐| 大发888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官网手机壳| 黎川县| 百家乐浴盆博彩通排名| 百家乐官网巴厘岛娱乐城| 百家乐网上投注代理商| 百家乐官网赚钱项目| 赌场百家乐破解| 百家乐官网园天将| 百家乐官网存在千术吗| 怎样看百家乐路纸| 百家乐官网最新产品| 威尼斯人娱乐城博彩网| 百家乐官网双龙出海注码法| 菲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带百家乐官网的时时彩平台| 百家乐线路图分析| V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中骏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网上的百家乐官网是真是假| 德州扑克怎么比大小| 江山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劳力士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保时捷娱乐城| 水果老虎机的程序| 环球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象棋赌博网| 百家乐盛大娱乐城城| 天地人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优博娱乐网址| 鼎龙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如何写路| 连环百家乐官网怎么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