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5月3日電(朱荊薩、吳迪、郭小玉)“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委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近年來,地大共青團堅持立德樹人,聚焦主責主業,創設“青春場域”,以時代化、校本化、青年化的方式培根鑄魂,凝聚起青春搏擊的堅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我讀黨史”云課堂,用最時代的方式讀最厚重的書
2021年7月,“我讀黨史”云課堂在人民日報有數青年、學習強國、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等網絡平臺一經推出,點擊量突破10萬,引起廣大青年的強烈反響。
面對青年“無日不網、每日必網”的生存常態,打造黨史系列網絡文化產品,成為地大共青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新舉措。
“同學們可以自主選擇課程內容,組團競爭打造云課堂,主題團日成為大家的期待,研讀黨史成為大家的興趣。原來,理論可以這樣學。”2022級團支書饒思雨說。
為了原汁原味上好這堂云課堂,同學們幾乎駐扎在圖書館,自編自導自演的過程實際上是深化學習的過程,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歷史場景的還原,只有學得深、悟得透,才能演得真、立得住。
近年來,地大共青團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產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優勢,陸續推出《我讀黨史》《青春的維度》《山河為證》,通過創設網絡課堂的“青春場域”,以更加形象的方式觸發青年,讓青年在語言中追尋信仰、從畫面中觸摸思想、于視頻中感受力量。

“大學生長江源科考”,用最校本的方式上最難忘的課
第二次大學生長江源科考歷時219天圓滿結束。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在這條通往高原科研路上,一代代地大人,在為高原“體檢”、為長江“把脈”的極限科考中踐行著科學報國的莊嚴承諾。
如何把這種根植于學科專業“自討苦吃”的執著與堅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上好實踐育人的思政課,成為地大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嘗試。
92篇高原日志中,描繪了這樣的場景:“走到C1營地時就已經累到要放棄了,可當看到匍匐在冰川上手腳并用還在前進的陳剛老師,我被震撼了,我硬是咬著牙一步步緊跟在老師身后完成了極地測繪。”
從昆侖山脈到格拉丹東峰,從沱沱河到尕爾曲,從察爾汗鹽湖到紅山脈,老師們以山川河流為課本,以“身體力行”為教案,開設了一堂堂行走在高原的青春課堂。
在實踐育人的工作中,地大共青團發起“大學生長江大保護行動計劃”,開展長江源科考,推動校地共建“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育人基地”,通過創設科考實踐的“青春場域”,引領青年把初心鐫刻在雪域高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

話劇“大地之光”,用最青年的方式走最堅定的路
青年拒絕“說教”,如何解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攏得來、坐得住、聽得進”的問題?以根植青年來引領青年,成為地大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引領的探索之舉。
“學弟演學長,校友演校友”,十年、七代、520名青年參演的《大地之光》,在北京、西安、重慶等地演出60場,輻射觀眾10萬人次。他們以青年的方式,傳承和弘揚著科學家精神。
“被需要,是一種幸福!”“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當原創話劇《大地之光》的臺詞被青年在朋友圈刷屏時,教育悄然發生了……
“本來是去‘受教育’的,沒想到徹底破防,淚如雨下。”李四光學院大四本科生孫史磊說道。
繼《大地之光》之后,聚焦抗日救國、長江大保護題材的兩部校園原創話劇《我的戰爭》《守望》和青年如約相遇,三部劇成為學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情景劇“青春場域”的構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青年的行為選擇,成為他們在地質報國之路上堅定行走的不懈動力。
鏈接:
中國地大創設“青春場域”引領時代青年 (xinhuanet.com)
新華網客戶端(2023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