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悅
科技創新是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關鍵。基礎研究是氣象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撐,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根本。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就大氣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氣象人才培養以及氣象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等提出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對此,身為資深學者并參與高校學科頂層設計的王焰新深有體會。他認為要強化基礎學科建設,夯實科學研究基石;要強化新興學科布局,滿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提升重大問題攻關能力。
大氣科學,正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一個專業。
“氣象事業社會公益事業的屬性決定了大氣科學的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必須以國家、部門、產業需求為導向。”王焰新指出,從高校大氣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到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其中一個著力點就是基礎研究,要努力在氣象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讓高校真正成為原創性成果的策源地;另一個著力點則是培養人才,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信念,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造就一大批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行業拔尖創新人才。
王焰新認為,高校在進行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方面要加強與中國氣象局系統、行業龍頭企業等一流創新主體的互聯互通,形成“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答題”的合作模式,圍繞共性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開展協同攻關和成果轉化,促進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四鏈”深度融合。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和融合發展,打造“人才隊伍、科學研究、平臺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五位一體的科技人才貫通培養機制,持續在“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發力,滿足國家戰略產業發展需求。
“我校自2016年創辦大氣科學專業以來,十分注重國家對氣象行業的重大需求,立足氣象科技前沿,扎實推進局校合作。”王焰新說。面向國家防災減災需求,聚焦氣象災害及其誘發的水文、地質、環境等次生災害成因和預測預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與中國氣象局聯合成立極端天氣氣候與水文地質災害聯合研究中心,與湖北省生態環境廳共建湖北省大氣復合污染研究中心;在人才培養方面,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簽署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協議,切實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深度融合。
在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的氣候變化背景下,王焰新認為,氣象科技工作的重點應加強對天氣機理、氣候規律、氣候變化、氣象災害發生機理和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等的基礎研究,強化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研發、災害性天氣監測和預報預警、氣候變化預測等應用研究,并加強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技術的深度融合。
在應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王焰新建議要系統深入研究氣候變化對糧食、水、生態、能源、國防等安全的影響和應對策略,強化氣候承載力評估,加強主要大氣成分源、匯探測與估算的動態跟蹤研究,積極參與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科學評估,提升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
為響應“雙碳”目標,氣象科技應重點加強對溫室氣體的綜合立體探測技術研究,研發自主可控的設備,加大高精度近實時的溫室氣體濃度、通量等反演算法和數據集開發力度,加強對未來不同情景下的減排路徑、潛力、成本及效益研究,為實現溫控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鏈接:
中國氣象報電子版閱讀系統 (zgqxb.com.cn)
《中國氣象報》202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