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許曠 通訊員 李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上,湖北聚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全力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促進更多創新成果就地交易、轉化、應用。
代表委員表示,勇當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
激勵科技創新 培養拔尖人才
高校是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交匯點。
我們要胸懷“國之大者”,一方面牢記初心使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一大批能夠擔當時代重任的拔尖創新人才;另一方面發揮好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努力成為原創成果的策源地,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建了跨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教學與科研實踐融合、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成立李四光學院、高等研究院、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積極為國家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交叉復合型人才。
建議持續在“高精尖缺”和“卡脖子”技術人才培養上發力,以滿足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需要。跳出教育辦教育、跳出科技搞科技,積極與其他創新主體互聯互通,促進人才鏈、創新鏈、學科鏈、產業鏈“四鏈”深度融合。用好科技評價“指揮棒”,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
全國人大代表,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
產學研用融合 攻克關鍵技術
湖北創新資源豐富,高層次人才總量居全國第一方陣,高校、科研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眾多。可從頂層設計入手,引導高端人才進入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去,將個人的理想與國家、地方發展緊密連接在一起。加大政策牽引支持,鼓勵校企聯合培養工程碩士、博士,支持更多高校設立卓越工程師學院,與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推進荊楚楷模、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向杰出的一線工程師傾斜,提升工程師地位、榮譽感。
建議支持武漢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圍繞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提升、構建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協同體系等重要工作先行先試。在創建過程中,華工科技將以打造“行業領先、國產替代、專精特新”產品作為目標,著力強化企業研發部門戰略支點作用,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能力聚合,加快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積極解決國家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擴大產業鏈“朋友圈”,開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協同攻克“卡脖子”技術,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首義律師事務所主任謝文敏——
筑牢法治屏障 保護知識產權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近年來,全省政法機關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全力服務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
其中,檢察機關成立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全面推進知識產權檢察職能集中統一履行試點,部署開展“依法懲治知識產權惡意訴訟”專項監督工作,依法辦理知識產權案件。省檢察院與省知識產權局等部門會簽文件,著力構建“嚴保護、快保護、大保護、同保護”的工作格局。全省法院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司法保護,落實懲罰性賠償制度,堅決打擊專利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審結知識產權案件。我省知識產權“三合一”審判機制被國務院辦公廳、國家發改委推廣。
建議進一步筑牢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屏障:規范知識產權執法流程和標準,提高執法效能。深化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創新,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質效。積極開展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幫助企業提升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營造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氛圍。
鏈接:
讓“關鍵變量”成為“最大增量” 湖北日報數字報 (hubeidaily.net)
《湖北日報》(2023年3月8日)